一、刻意练习
1、易仁永澄老师对刻意训练的认知:引用内容来自于《个人成长的6条元规范》
刻意训练(很多地方也叫精深训练)是极为重要的自我提升方式,虽然很多人并不知道它是什么。还记得我在开篇提到的“最小”的思维么,刻意训练就是能力提升中最小化的训练方式。刻意训练的目的就是让恐慌区变成学习区,让学习区变成舒适区。关于刻意训练,我要将其中的关键要素展示出来:
精细分解
。将整个技能提升具象化,并且分解至极致的技能环节,每次训练只针对一个技能环节训练。
放慢速度
。在刻意训练的过程中,一定要消除“求快、求速成”的愚蠢的预期!精准地体验、感知、学习该技能环节的状态,用慢方法实现快成长。
重复训练
。刻意训练中的重复体验是对“精准”一词的再次强调,尽可能感受到所训技能环节的所有细节。如果离开了精深区的训练,那还不如早点停下来。
强化反馈
。刻意训练是有目的的,目的就是掌握该技能细节。技能的训练本身就是一个不断犯错、持续改进的过程,而强化体验、觉察并给出反馈才是重中之重。
拒绝自动完成
。刻意训练的过程比较乏味也充满挫折,很多人会用“我感觉我会了”来自动完成训练(没有做到积极主动,在刺激和回应之间放弃了选择的自由),从而掉入寻常训练的状态下。所以,保持专注,对技能目标的感知,不要自动完成。另外,这里多说一句:尽可能不在技能训练中用实战来取代刻意训练,蠢蠢的。
我在大量领域实践了刻意训练,看似很慢,但是都带来了后来的极大提升。比如说我曾经组织的“共读《如何阅读一本书》活动”,我用了3个月读完一本书,每个字都没有拉下来,看似耽误时间,可是整个理解能力提升了若干个级别。之后看畅销书的速度甚至可以到1.5小时搞定一本200页内的书。这就是刻意训练带来的价值。
刻意训练是一个非常大的话题,由于是谈元规范,这里我就不展开了,再把几个要点罗列一下就好:
心理学中有证明:“你是最棒的!”这句话是没有任何激励作用的,只有肯定具体行为才会产生真正的激励。而刻意训练是关注具体行为的一种训练方式。
小步快跑是能力管理——能力提升方法中的有效方式,在价值管理中提到的加快学习循环也是同样的理念,这种方式既可以帮助自己走出舒适区,还可以让自己没有很大压力地在学习区中开心地提升着。
刻意训练是一种火箭发射式的训练方式,开始的10千米的高空要耗费一节燃料,而到了更高的高度,基本上就不用耗费燃料了。这一点我深有体会。
刻意训练体现着一种重要的心智模式:精进。成长精进是我的价值观词汇中非常重要的一条,对比起僵化式心智模式、总是掉到完美主义陷阱的伙伴,刻意训练简直就是万能药。它给我带来最重要的信念就是:我会变得更好,我也很容易变得更好!
刻意训练是技能提升中最高效的方式,没有之一!
2、成甲老师对刻意练习的认知:引用内容来自于“得到”之成甲说书--刻意练习。
刻意练习的目的:
是要建立一个更强大的心理表征来思考问题,而刻意练习是迄今为止最强大最高效的训练方式。
刻意练习的2个标准:
1)你所训练的领域是合理发展的行业,有了一整套成熟的评价标准和高效的方法。
2)你必须有一个能够给你布置训练作业和及时反馈的优秀导师。
刻意练习的4个原则:
1)明确高绩效的目标,即应该实现哪方面能力的提升。
2)尽可能找到这个领域中最优秀的专家,或者高手,或者经典书籍。目的是能够让我们和这个领域高水平的心理表征进行这个对比,获得高质量的反馈。
3)研究最杰出的导师或者成功案例背后可能的成功的原因。
4)不断地投入时间和精力去训练。
二、能力圈
1、成甲老师在他的《好好学习》这本书中讲到如何构建自己的“能力圈”。
1)什么是能力圈:能力圈是由你真正擅长并懂得的知识组成的,而且在这些领域里,你要比90%的人都做得好。
2)构建的步骤:
A、要配得上自己的欲望--我们的重大决策都应该在我们的能力圈中进行;不能界定边界的能力,称不上真正的能力;你必须让自己配得上自己的欲望;不过,我们总可以在生活中的一部分领域培养自己的优;一旦做得比90%的人要好,我们就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
B、做狙击手,而非敢死队。如何利用优势?我的建议是:做狙击手,而非敢死队。狙击手是利用自己的优势,瞄准指定的方向,一招制胜;敢死队是勇敢无畏的工作者,但是胜负难料;要界定自己的能力边界。
C、瞄准!扣动扳机!根据能力边界,划定服务群体边界。边界一旦确定,代表已经瞄准!这时候就要扣动扳机。
2、药山老师的理解:摘自药山公众号文章《用构建心理表征的方法精读第三章》
努力拓展能力圈。临界知识应用的成果,就是可以更快更稳妥的拓展自己的能力圈。作者提出这个能力圈的概念,说的是“能力圈是由你真正擅长并懂得的知识组成的,而且在这些领域里,你要比90%的人都做的好”。我不太清楚作者如何去评估超过90%的人,但我知道,作者强调的能力圈,在第二章已见端倪,作者强调刻意练习和临界知识结合应用时,指出对基本核心知识划小圈,组合成更大的认知单元,不同单元之间构建框架,这时候已经在强调以点连线,以线带面的打基础、划圈子了。成甲老师借用曾国藩的例子告诉我们,这叫做“结硬寨,打呆仗”,每划定一个圈子,这个圈子就牢不可破(比90%的人都做的好),然后一点儿都不取巧的慢慢拓展。我把这个理解为史蒂芬柯维强调的“关注你的影响圈”。
三、大周期
四、沉没成本
五、复盘四步法(移库)
六、利益共同体
七、逻辑自洽
八、指导行为的原则
必须符合与世界充分咬合互动(复利、边际成本递减)、做自己爱的事情(能力圈)、充分利用原有积累、进入价值交换网络核心节点、关注复利产生的时间的朋友。
把握事物的规律、进行理性决策、和资源共振、做高概率正确的事情
九、检视阅读
易仁永澄版检视阅读五步法分为:看包装、看整体、看细节、下判断和粗阅读,下面是逐步的动作拆解:
第一步:看包装
顺序 :
书名(主标题+副标题) 上架建议 作者 出版社 (含策划机构) 看版次和印数 宣传文案 (含腰封和封底)
时间 :1分钟
注意 :
副标题>主标题。副标题相比主标题更能与本书的主题相关。
2. 当上架建议没有标注时,可以看“图书在版编目数据”内容中所归的图书分类。
对作者不熟悉时扫一下简介,关注其擅长的领域(检视阅读后再豆瓣或百度之)。
不同的策划机构会有不同的特点。
第二步:看整体
顺序 :
看目录 看自序
时间 :5分钟
注意 :
看目录时,尝试回答以下问题:这本书到底是讲什么的、怎么讲的、如何展开的。换句话说就是尝试提炼本书的结构。
从目录中可以看出作者是否有诚意。(这个也是作为后面第四步下判断是不是继续读下去的一个依据)。
看自序时,尝试回答以下问题:本书目的?本书的目标?本书受众群体?换句话说就是尝试使用PORT模型(目的、目标、成果、任务)来思考。
综合来说,本步骤看整体的目标是主要了解这本书的【目的】和【目标】。
第三步:看细节
顺序 :
看索引,寻找关键词 看引用,匹配自己知识面情况 在有限的时间里随便读上几章
时间 :10分钟
注意 :
从索引中找关键词是最快速高效的方法,可惜并不是每本书都有。
看引用,从中可以了解这本书对自己的压力,如果大多都读过,那么阅读本书的难度就比大多数都没有看过书时效很多。
时间有限,随便读上几章,并不能真的太“随便”,必须从中间读,可以来自于第二步中目录分析时某个中间章开始看。
综合来说,看细节就是找出本书的关键词。
第四步:下判断
顺序 :
判断这本书是不是对我有价值? 如果有价值,下面我准备怎么读它?
时间 :1分钟
注意 :
思考这本书是用一种什么样的逻辑方式来构建的?
这本书是否值得深入判断时,要与我们价值观一致或者至少要满足当下自己的需求。
如果要读,判断并选择
1)在什么时候读:越早越好;写入目标;以后再说吧。
2)采用什么方式读:随便翻翻;分析阅读;合入主题阅读
第五步:粗阅读
顺序 :
预估速度 进行速读 找关键词 写下心得
时间 :10-15分钟
注意 :
开始之前先预估一下大概几秒翻一页,公式是一页时间(单位秒) ≈600秒÷总页数,保持较快速率阅读。
发现关键词,发现兴趣点(在书上打标记或折角)
找到关键词之间的联系,搭建这本书的大致知识框架
合上书,写简要的读书心得,不超过300字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