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的秋天小报,从开始到结结束,10:30到下午4点半,花了惊人的6个小时。就算除掉中午吃饭的1个小时,总共也要5个小时。
时间主要都是花在了写上面,写内容花了估计有3个半小时,后面的小报制作估计只用了1个半小时。
问题还是在写作上,这篇文章看下来也就300字左右,小朋友坐在那里绞尽脑汁,身体扭来就去,烦躁不安,极其痛苦,可就是迟迟下部了笔。
问了下,说是就是说要写秋天但是不知道要写什么,不知道怎么写。
我理解,孩子脑都是一些散乱的、浅层的东西,自然是不知道怎么写了。于是我就给他说了一些框架,小朋友还是不知道怎么搭这个框架,只好蹲下来,耐心的和他说,比如说,你可以按照观察的角度需求写,天空怎么样,天上的鸟怎么样,然后你把视线往下移以下,看秋天的树怎么样,地面上的人是怎么样,最后在总结一下,升华一下就可以了。你还可以搭这样的框架,北京的秋天是怎么样,上海的秋天是怎么样,厦门的秋天是怎么样;甚至你还可以这么搭,我眼中的秋水是怎么样,爸爸眼中的秋天是怎么样,妈妈眼中的秋天是怎么样。
等等等等,我一口气说了一堆。小朋友似懂非懂,感觉明白了一些,但还是很茫然的样子。
现在想起来,这种搭框架的思维方式对我们来说不是一件难事,但对小朋友来说,这其实是一件极具挑战性的工作。所谓的框架,其实就是我们观察世界、观察事物的方法和逻辑,这个还是需要一定的经历、总结的,这需要阅历,练习和总结。对于这个阶段的他来说,还是太难了点。现阶段对他来说,更好的还是头脑风暴法。
第二个问题,有了框架,知道写什么内容,但怎么把它写具体出来,这又是一个问题了。
比如说,我们写天空,秋天的天是怎么样的呢?
孩子说,我知道秋高气爽,可就四个字,就写完了呀,要怎么展开呢?
这个就是积累的问题了,不知道怎么样更好的表达,这个没有其他的办法,只有多阅读,多看别人怎么写的,看看别人对同样一件事物,他是怎么表达的,就像做数学题,我们做不出来,就去看看别人的解题思路,看看别人是怎么想的。写作文也是,看看别人是怎么观察的,观察之后是用什么样的语言把它表达出来的。同样的意思,为什么我自己表达不出来,或者表达的不准确。
当天晚上上,我们就练了起来,我们找了在今天发生事情的来练手,吃牛肉煎包。
关于练笔,我们还是希望找一些能和我们生活学习关联比较大的题材来联系,这样孩子的感受会比较深刻,共鸣会比较大。
我、孩子、孩子妈妈都分别说了对牛肉煎包的描述。结果,大家表达的其实都不算很好,然后我们再去网上去找和牛肉煎包的相关的描写,然后再去借鉴别人写的好的地方。
包括讨论、找资料、自己写出来,前后花了有40分钟,时间是有点长,但这个没有办法,这个是硬活,就是得花时间慢慢积累慢慢磨。
总结下,要提高孩子的孩子的写作能力,不管是多阅读,多思考,多联系,归根到底还是收到以上两个问题,第一个,你是用什么样的框架去观察和理解这个世界的,第二个,你是怎么样去表达你的观察结果的。
这绝对是一个长期的活,急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