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朋友,
祝好!春节已过,我却毫无真实感,更甚讽刺的是,若不是教授在课上提了几句,住中国农历新年快乐,我早已忘记。昨日周五,上午的日本文学课讲岛崎藤森的《破戒》,下午的中国历史课讲沈复的《浮生六记》,晚上匆匆赶到纽约市,在时代广场的电影院,看了《流浪地球》。
若是把这一天所读或所看的电影书籍相比,怕是和时间顺序一样,《破戒》第一,《浮生六记》第二,《流浪地球》第三。同上一门课的室友对于《破戒》的结局似乎不太满意,甚至提出,可以以更为悲剧结束,而并非丑松即将前往东京,再移民美国德克斯,算得上是一个happy ending。我却不这么认为,全书在他离开的时候截然而至,而再美好的未来也不过是未来,尚未发生,同样,也有一样的几率不发生。和书名一样剧透,虽然早已知道丑松将会打破父亲定下的戒律,但是我们并不知道这个破戒将在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发生。或许出于大家意料之外,破戒发生在倒数第二章,然后全书在两章之内结束,一切发生地过快,不管是银之助的坦然接受,还是来自O-shino的爱情,快地竟像一场梦。丑松一直试图向他的精神导师莲太郎表露自己的真实身份,但是他总是来晚一步,因莲太郎的死亡,最后下定决心,在学校里面对班上的学生破戒。而结局似乎也带着同样的意味,虽然我们知道他将会离开此地,前往新的地方,开始新的生活,但是他所将经历的,不为人知。班上的美国同学评论道,难道来到美国就不存在歧视了吗?
而沈复的《浮生六记》,虽然小学背过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之后也看过张佳玮的译本,却一直未曾有过深刻印象。在了解了中国历史、传记和自传的前提之后,才察觉到沈复的个人,竟逾越了儒家的文以载道,醉翁之意,不在后人,而在此刻。
《流浪地球》是高中是初读刘慈欣时,念念不忘的一部作品。虽然情节已经记不得太清楚,但是那句“地球啊,我的流浪地球”却印象深刻,无法忘记。对于我来说,或者对于刘慈欣大部分作品来说,故事情节并没有那么重要,更加吸引人的,是那些科幻点子,而单单是流浪地球这个意向,就已足够让我“热泪盈眶”。看完电影,只觉得这只能称得上是导演郭帆的流浪地球,而并非刘慈欣。最为刘慈欣的,怕是人工智能moss在毁灭时说的那句话,让人类永远保持理智,果然是奢侈。但是这句话和整个电影脱节,更像是刘慈欣突兀地出现,对着观众们鞠了一躬,拜了个年,不负“刘慈欣作品改编”的噱头。电影本身中规中矩,甚至有些陈词滥调,从中看到了太多其他科幻的影子,已经无法分别究竟是致敬,借鉴,还是抄袭。而电影中的中国元素也有些强行拼凑,只为了“中国本土科幻”的自我定位和宣传营销。看完之后和朋友走在冷风中,聊了一路,最后一致同意,这是个香蕉电影。
祝一切都好!
二月九日 二零一九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