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刚回到深圳,碰巧室友(小W)的妈妈过来看女儿。
小W去上班的时候阿姨就待在家,我刚好不上班,于是我们就有一搭没一搭的聊天。
与一位母亲的聊天,最离不开的就是关于女儿的话题。
小W30岁了还没结婚,这事搁谁身上都会很着急。但小W与别家姑娘不同,如今她对婚姻完全没有兴趣,对亲密关系貌似也没什么兴趣。
所以阿姨非常着急,跟我提的最多的就是小W的终身大事。
在阿姨眼中,小W很好,很优秀,可以配很好的对象,至少不能比她以前的同学朋友差。而如今年龄是一个硬伤,小W已30岁,如果再不找人家那就以为着以后很难再嫁出去了。这个观念在中国千千万万的家庭中已根深蒂固,包括我自己的妈妈也经常在我耳边这么唠叨,每次听到这种论调心中都莫名的烦躁。
阿姨操着一口川音,她的话我理解起来不是特别顺畅,不管阿姨说什么,我就只管努力点头表示赞同与理解。她跟我说“我家小W对耍朋友(四川人把找对象说做耍朋友)没有心思,看她那个样子就知道没找朋友”,关于对象这件事,小W之前特意叮嘱我说,如果她妈妈问起就说她找了(对象)。知女莫若母,阿姨居然一眼就看穿小W的小伎俩,完全不需要我帮忙做人证了。
阿姨一直跟我抱怨小W不听她们的话,气死她了,小W过年回家也不让她待家里。阿姨想让小W回她们老家重庆,可是小W不愿意。阿姨跟我说,爱之深恨之切,此时的她我觉得可以用“痛心疾首”这四个字概括。可怜天下父母心,我很理解阿姨心中的焦虑,但是要真说到结婚找对象这事儿真的要慎重。要换做我,我也没兴趣去找。
小W经常跟我说她已经明白了人生的真谛,所以对婚姻没有兴趣,不想过柴米油盐,琐碎无聊的婚姻生活,以前她有过男朋友,但是只要一想到要结婚,她就觉得人生就一眼看到头了。
我今年26岁,也没找对象,关于小W的观点我不排斥,我甚至很能理解她口中所说的柴米油盐,生活的琐碎,一眼看到人生尽头的感觉。但现在的我对爱情和婚姻还抱有一丝丝期待,因为我妈妈的关系,我经常也会想像我30岁嫁不出去的景象,虽然不想,但是要让我随便找个对象我又不甘心。
对,就是不甘心,我发现很多女孩把出生和婚姻并列为可以改变命运的两件大事,出生我们选择不了,所以就把所有期待都放在婚姻的选择上。
我以前一直不明白我们这些关于婚姻的观念是如何形成的,后面有个学心理学的朋友发了一段文字给我看,我瞬间明白了。
摘自微博的一段话
向孩子抱怨自己的不幸,是摧毁孩子最有效的手段之一。长期的抱怨,让孩子将来也会无意识地追求不幸,因为幸福就是对父母的背叛。被父母的当作倾述对象时,孩子既想帮助父母,却又无力改变父母的命运,孩子的人格力量被沉重的责任感和无力感绞杀,丧失活力,将来会恐惧建立亲密关系,又无力改变命运。作为一个精确得到父母如此对待的人,我负责任的说,曾如此被对待过的孩子,长大后的一个无意识状态是:对他人有沉重的责任感。为避免沉重感,多与他人保持距离,有疏离感;对自己,是深深的无力感。责任感是自己的剧情,并非别人加给自己的。
仔细想来我就明白为什么我一直不愿意找对象了,我确实害怕建立亲密关系,害怕对别人负责任,也害怕自己因为一个选择导致命运往自己无法掌控的方向发展,很多不结婚的女孩估计都有一个一直抱怨命运的妈。
我从小就一直觉得我妈很可怜,这个观念我现在觉得大概也是我妈传递给我的,很多人都有受害者心理,中国千千万万的家庭主妇属于高发人群。她们在家里为了体现自己存在的价值习惯抱怨,习惯在孩子身上寻找存在感。可到底她们是不是真的可怜,没人能证明,包括她自己,你问她,她也许会跟你说她挺幸福的。女人都是善变的情绪化的。
那么回到今天的主题,过了30岁的姑娘就没人要了?也许咱不应该老是逼着姑娘们结婚嫁人,换种方法,作为妈妈们先经营好自己的人生和婚姻,当妈妈幸福了,女儿才不会畏惧婚姻。只要她愿意嫁,一堆人会愿意娶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