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从李文星事件说开来
第一时间得知李文星事件,是结构思考力学院新同事,也是我执掌杏壳以来亲自招来的第一个小朋友,小韩同学发给我的。彼时我正在上海,为出门上课做准备,忙忙叨叨中看了一眼手机,是他发来的信息。
我坐下来,仔细读了一遍这篇文章,得知了李文星的故事,一声叹息。
后来几天陆陆续续在朋友圈看到相关的转发,为逝者惋惜的,指责相关平台的,上升到教育问题的……各种角度,比比皆是。我也相信这种事情绝非特例,即便不是时时刻刻,也绝非偶然地会发生在这样的社会情态下,对这样的故事,我总是会控制不住泪腺地流下几滴热泪,说到底是一条活生生的生命,怎么会不惋惜。
可这一次,我真的没有流泪,是因为小韩在他的信息里道出了他所谓的自己的“幸运”,是因为我突然发觉,为身边人做更切合实际的事情,或许才是面对这种事情最为正确的态度。
小韩这样讲不是没有原因的,因为我把他找来通过的渠道,不过是一个兴趣小组的微信群。不过是有朋友帮他发了一条想找工作的信息,我看到了,去问询和接触了,微信视频面试,老板也是微信视频二面,就这样定了。
这看似“草率”的程度,好像没比李文星好太多,他一样是所学非所爱或所能用,勇敢又迷茫地渴望从步入职场开始转变,千里迢迢从山西来到北京,怎么说都有种“背水一战”的萧条感,我也没问过小韩同学是否也曾怀疑我们存在的真实性和合法性,是否曾做过一些简单的搜寻和打听。
从这种角度来讲,他遇到我们,或许真是他的幸运,而我们可以遇到他,不也是一种幸运么?!毕竟不是每个人在职场都能有一个好的开始,而一个组织,也未必每次都能找到合群的人。
02 作为“职人”的觉醒
后来,我细细地回想了一下,我作为职场人的开始,或者说,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意识到,啊,我现在是一个工作者而不是一个学生了呢?
说来也是有意思,我第一次意识到这个问题,其实还是在读大学本科的时候。尽管人没有在某个正式的职场环境,但大学本科即将毕业的我,却着实是开始了我人生的第一次职场工作。
当时的老板是学院的副院长,因为迎接教学评估的事情,临时拉了已经没什么学业压力又不打算读研的我作为迎评小组主要的工作人员,整理材料,制作手册,沟通对接信息……。
我到现在还记得清楚,学院负责政务的老师让我帮忙将一份出席会议的确认函传真给某位已毕业的院友。她把相关信息告诉我之后,转头回去自己的办公室了,用现在时髦的话讲,留下了“一脸懵逼”的我,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她以为我会,但我真的不会如何发传真。
就在那一刻,我忽然意识到,我大学四年加上之前的高中3年和义务教育9年,就从来没有人教过我如何发传真,就是这件不过很普通的操作事情,却意味着你已经进入了职场状态,不再是一个学生了,因为作为学生,你不需要学,可作为一个“职人”,你必须会。
岁月中总有某种时刻,像是一个巴掌,一瞬间扇下来,扇得响亮。
我后来硬着头皮,红着脸,跟上那位老师,怯生生地请她教我如何发传真,尽管那位老师并没有多说什么,可我却从她的目光中,和我们俩之间传递的电流中切实地感受到了一种无奈。
从那天那时那刻起,我作为职场人的身份开始觉醒,我真真正正意识到,无论过去在学校的经历多“辉煌”,成绩也好,活动也罢,特长都好……,步入职场,很多事情就是从零开始的。我唯一可以依靠地是基本的学习能力,我也只能靠着这种能力去补齐其他职场需要的能力,我劝诫自己,要踏踏实实,勤勤恳恳,在每个职场事务过程中,努力将所有经历都培养转化成自己的能力,我才能在任何一个职场环境中,顺利地成长和生存下去!
就这样“严于律己”的同时,我也“宽以待人”地看待所有没有过相关学习背景或工作经验的小朋友们,毕竟人生前小段的选择权大多数都不在自己手里,他们有勇气去行动,有勇气去转变,我为什么不能有勇气去给他们尝试的机会?我不也是从连传真都不会的新人开始的么?!
03 职场如战场
我认可这句话的原因,只是因为人生中真正的敌人,或许只有“自己”。所以,不只是职场如战场,人生都是。
我们在推出“管理思维系列”微课前,探讨究竟选取哪些能力点,邀请哪些人作为分享的嘉宾和内容时,曾内部头脑风暴这样的问题:“你认识的哪个领导,哪个同事,曾经或现在是你在职场上想成为的人?”
作为自诩团队中“最不具备结构思考”的人,给出了颇具个人风格特色的答案,“我就想成为我自己。”
这不代表我不敬佩出色的职场人们,他们的敬业态度,他们的专业水平,他们的综合能力……都非常值得我学习;这更不代表我“固执己见”,不愿妥协,不能改变……我愿意在人生这场“战役”中应对一切挑战,肯吃苦,不逃避,职场是我人生的一部分,我也会在职场中继续成长,整合他人之长,挖掘发挥自己的潜能和优势,在每一处细节的工作中总结经验,打磨自己,盘旋上升着走下去。
所以,我放弃了相对“自由”的状态,放弃了一个人最擅长的“单打独斗”,开始搭建我自己的团队,接受整个业务,愿意承担更多的责任,是我意识到,这个时刻,也是我在职场上继续成长的另一个关口,一个全新的挑战。
我更愿意和我的团队小伙伴一起成长,将我的经历过的一切都与他们分享,更期待听到他们年轻的发声,看着他们营造自己专属的经历,痛苦也好,美妙也罢,那必定是他们人生不可或缺的财富。
我无法为千千万万个李文星做什么,却可以为我身边的一起奋斗的小伙伴们贡献我力所能及的力量!
04 写在最后
很多社群的伙伴得知我主理杏壳之后,都亲切地叫我“壳(ke)长(zhang)”,这个称呼挺好,接地气,亲民。也想着,不如每个周六,都以“壳长叨逼叨”的形式,和大家聊聊天,讲讲杏壳的故事,讲讲杏壳Thinker们的故事。
杏壳,就是一颗种子,我也是,我的团队也是。
就像在人人追求“爆款”的今天,杏壳却希望主推的是思考、训练、打磨、践行这样“细水长流”般的成长,是否能在市场上长久地存活下去,可能都是一种未知。
“他播种,却明知看不到发芽。”《奇特的一生》里,有这样一句话。
还有一句是“谁同现实妥协,谁就是对未来没有信心。”
我们坚定地认为,我们是在做着正确的事情,我们对杏壳的未来有信心。也请你们和我们一起,细水长流的走下去。思考+践行=美好生活,让我们一起成为一个思考者,成为一个践行家,然后实现各自的美好生活吧!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