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看到关于苏州西园的物事,是年少时的明信片。白茫茫的积雪,覆盖了整个的放生池湖面,湖中的一座亭子,叫湖心亭,六角双重飞檐。那是关于西园最早的记忆,但从未想过与她相见。
第一次靠近西园的时候,那年即将二十三岁,还未毕业,还在寻找工作的时期。年初四,和小伙伴计划前往西园,知识粗浅的我,还认为西园是苏州四大园林之一。从珠江路乘坐游3路公交车,在桐泾北路西园东站下车,便闻到了阵阵焚香味,一种不由自主为之虔诚的味道。走在枫桥路上,路边断断续续摆着各色求神拜佛之物,走近,看见西园的照壁,上书“戒幢律寺”四个大字,俨然一种和苏州古典园林甚有区别的韵味。于是在“自觉觉他”的醒觉中,转头去了留园,那个冬韵未消、春雨绵绵的留园。
终于,在二十七岁的那年国庆,真正走近了西园,走近了戒幢律寺。
门口,还是那个熟悉的让人为之心境清明的味道,那条向西流向寒山寺的小河安静地徜徉在晨光下,河上架着两座大理石桥,左为智慧桥,右为福德桥,在假装满脑都是智慧的小心思下,走上智慧桥,跨过远去的小河。
下了桥,抬头看见御赐牌坊,横额写着“敕赐西园戒幢律寺”,上联“佛日增辉,重开阊阖”,下联“宗风振律,大启丛林”,恍如传说的天门一般,古朴亲近,又不乏肃穆清净。牌坊后面的山门殿应是进入寺内的所在,楹联曰:“一水设双桥广度群生登觉岸”“三风垂百世严持净戒证菩提”,对于佛法毫无研究的我,只能浅浅看过之后,在侧门买了门票拿了香进入西园寺洞天。
参天大树下一条石道,钟鼓楼在大道尽头守护左右,黄色的墙壁,黑色的瓦,朱红色的大门,道上甚少游客,多是上了年纪的香客。越靠近香味越弄,过了钟鼓楼,天王殿正中而立。在右边的香烛台,点燃写着三炷香,略为虔诚,对着天王殿三拜,没有任何祈祷,也没有因果,因为“菩萨畏因,众生畏果。因上努力,果上随缘。”一切随缘,无需祷告强求,心中自明,努力自知。
走过天王殿,看过大雄宝殿,近距离接触了五百罗汉堂,以为此行就此结束,却为上书“究竟清凉”的圆拱门吸引。
走过圆拱门,毕竟清凉,临近秋季的后花园,竹子苍翠,树木墨绿,小草青青,水边的墙满满是漏窗,有别于天王殿前的热闹,这里安静的,也闻不到那焚香味道,万物皆青春。
兜兜转转的回廊,穿过竹影,看到了小时候看见的那座湖心亭,只是未到白雪覆盖之时。湖中鲤鱼成群,通往湖心亭的石桥,近乎没入水中。心中有些失落之感,放生池还是那个放生池,湖心亭依旧在那里,少了第一次邂逅时的新奇,也许眼光所及已有不同,也许时过境迁,变化的不是景物,而是那颗欣赏的心,初见时毫无杂念,再见时心有困顿。忽一下,一个小女娃从石桥跑过,穿过湖心亭,从石桥另一头上岸,不管放生池是清是浊,不管湖心亭似方似园,自然自在,羡慕不已。
放下羡慕之情,沿着水边踱步,眼观“地拓三弓喜几净窗明柳眼花须齐掩映,搪开一鉴看鸢飞鱼跃天光云影共徘徊”,慢慢回归清凉,前往观音殿。
天上飘起了小雨滴,行人匆匆,古树依然。
临出戒幢律寺,看见墙上有联曰:“绿水本无忧,因风皱面;青山原不老,为雪白头。”绿水青山亦如此,皱面白头又如何,无可无忧,不可不老。
从福德桥走出,以为修得圆满,远去的河水每晚是否都听到寒山寺的钟声已经不再考究,“自觉觉他”,继续下一场的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