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4日 晴
今天看了一本幼儿教育的书,书名《儿童的一百种语言》,这本书所涉及的内容相关宽泛,不只是介绍教育方法,粗看之下更像是在说教育思想和教育组织。
翻书的时候,脑子里蹦出一个想法,自己已经很久没有写宝宝的观察笔记了。写日记也好,写笔记也好,长期积累便成了档案。档案的内容多了,后面就可以拿来做研究。基于这一点,打算以后写日记,宝宝的内容需要占到一定篇幅。
——性格
对于宝宝的性格,我们夫妻俩的一个基本判断是偏内向,出门在外很怕生,陌生人不让抱,在家很爱笑,出门就不行。
最开始玩抛抛(把宝宝抛起一定高度再接住),宝宝紧张的不行,这应该也和月龄有关系,毕竟之前还未满12个月。
昨天外婆和宝宝玩抛抛,宝宝很开心,没有此前的紧张感,脸上笑的像花一样。
——叫声
现在我们回家敲门,门内就会传来宝宝稚嫩的叫声。如果我到家,宝宝就会一直叫“爸爸、爸爸”。打开门后,看到一张灿烂的笑脸,有时还会张开双臂要扑过来抱抱。
最近宝宝说“爸爸”、“妈妈”、“婆婆”、“哎”等词语,声音越来越清晰。我们有时也会刻意叫她的小名,叫她的名字,她开心兴奋的时候,会“哎、哎”地应着。
——被子
宝宝现在睡前有一个习惯,喜欢在自己“专属”的被子上打滚,别的被子不行,一定要“专属”的被子,把她放到床上,她就会扑到自己的被子上。接着,她翻来覆去不一会儿,就可以很快睡着,真是神奇。
除了被子,就辛苦外婆和妈妈了,有时宝宝是在她们背上睡着的,如果换做我背,小家伙是很少睡着的。
中午到素食堂吃饭,快到的时候接到一位朋友的电话,起头是我昨天微信上问她最近怎么样。
从她电话里的所说的话,所展现的状态,和上次通话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她说最近在上教练技术的课,看来是很有效果的。
除了这位朋友,我还保持和另外两人的联系,一位是师兄,一位是堂妹。我比较少很频繁的联系,我大多数会等待他们询问我一些问题。如果时间过了一两个月了,会再主动问下他们的近况。
自己的事情还是需要自己处理,情绪的问题更是需要时间去消化、调整和改善。
对于原生家庭的伤害,对于过去生活工作负面经验的处理,我还是偏重于马丁·塞利格曼教授的“解释技术”,积极的状态不是去回避或否定过去所发生的一切,而是从那些负性事件中,梳理它的成因,找出它给自己造成伤害的点,进而用现在学到的方法去“解释”,从而逐步形成良性发展的认知能力。
大多数情况,面对过去的问题,我们常把自己解释成为“受害者”,我们的父母、同事,大环境等是“加害者”。我们不自觉地强化这种解释,最终越来越和外部对立,实际上也在和自己对立。
我们常说换位思考可以化解很多矛盾,原因在于换位思考,可以让我们明白“父母、同事,大环境等”并不是加害者,TA们其实也是受害者。
这在佛教的“因缘观”是很好解释的,因为任何当下的形态,必有其所出。但是“所出”即使一模一样,但是“缘”不同,结果也不一样。
很多人看问题,只是简单的看最初的“因”,通俗来说就是当时受伤害的经验,而往往忽略受伤害“前后的缘”。
以受伤害后的缘来说,处于积极解释的人,他会客观评估受伤害的程度,并把受伤害的感受告诉能给他积极引导的朋友那里,他在朋友的鼓励下,同“加害者”做了沟通,可能问题并没有马上解决,但是已经建立了“伤害处理与修复的管道”,为以后的和解奠定了基础。
个人觉得在“心理修复与成长”中的任何一点点进步,都不应该被忽略,都应该被肯定。唯有感受到“这一点点进步”所带来的成就感,才更有动力往下走,不然就很容易打回原形,甚至严重倒退。
很多心理成长方面的朋友,常会挂在嘴边的两个字:觉察,以曾子的话来说,就是一日三省吾身。
人其实是很容易进入一种惯性状态的,特别是一些不好的惯性。比如批评,比如埋怨,比如发脾气……像是现在互联网时代,资讯很发达,有一些人不管看什么,总是一通的批评,一通的“恶语”。而觉察、自省,就是和这种“惯性”对抗,不让自己轻易被带入“情绪的漩涡”里。
对于想盘点自己情绪特点的朋友,个人建议用“思维导图”的方法,如果不会用它,可以先用富兰克林法,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优缺点分析法来尝试。
做好自己,做更好的自己,个人的经验还是不能急,还是需要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