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五四开始,关于谁才是中国后浪的讨论一直层出不穷。
显然,大西洋海底潜泳、全世界任意旅行生活、北极滑冰、北海道吃虾的这种后浪生活确实无法引起大多数人民的共鸣。
据李克强总理说:中国至今仍有6亿人口一个月可支配收入不足一千。
小玊曾经在西北部某藏族自治区呆过一段时间,那里的人一个月收入大概只有几百块。
难道这些人的孩子,不算是祖国的后浪吗?
翻翻知乎,人均985博士;看看小红书,几千万的车这是小case;刷刷B站后浪,大家都活得肆意潇洒,个性自由……
“钱算是个什么东东哦,老子有的是。”这样的潜台词充斥着我们的社交媒体。
当然了,也有一些以“草根”著称的社交媒体反映着另外的一种生活,虽然他们总是与“低俗”“平庸”“不堪入目”这些词捆绑在一起,但是我们不能否认,这确实体现了大部分中国人的生活和受教育水平。
我们国家有23个省会城市,4个直辖市,却同时也拥有293个地级市、千千万万个县和村。
这些人也拥有自己的娱乐和看法,但在现代社会,无论是社交媒体还是电影电视,我们似乎一直都在忽略他们的存在。
电视剧大家都是富二代,在一线城市有车有房、电影大家都是社会精英,社会地位高到总统让路,分分钟几亿上下。
并不是说不可以,但起码不真实。
自从这个世界有了艺术开始,无论哪个流派,大家都在“求真”。从直接摹形求形真,到摹神而求内涵真,无论是追求共性还是个性,求真一直都是艺术的最高标准。
我们现在的这些媒体表现,实在是太虚幻了。
不否认,确实有人出生就有金汤匙、年纪轻轻一线城市几千万房子住着,但是,这绝对不是常态。
所谓艺术,所谓意识形态表现,我们都在求典型——让所有人觉得熟悉却又富有特色,在特殊的人物塑造中,找到社会的一般性,让大家感受到共鸣。
从19世纪开始,艺术的审美对象下移至万千民众,一扫古典主义的附庸上流之风,我们始终认为,艺术是人民的艺术,社交媒体是人民的表现场。
我们不妨再深入想一想,为什么现在的社交媒体和艺术表现会如此的浮夸。是不是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某些人开始膨胀,开始否认问题,开始编制假象了呢?
我不知道,我什么都说不出来。
假如艺术和社交开始讨好上层社会,那么民众们还能拥有些什么呢?
当年托斯陀耶夫斯基斥责过别林斯基对艺术的倾向性认识,觉得艺术不能为艺术而艺术,他觉得艺术本身就是目的,而艺术应该倾向于人民。
可能我们现在,连为艺术而艺术的艺术都搞不出来了。
但是,假如你由此推断,快手视频是真正的艺术,我认为也大可不必。艺术毕竟是艺术,需要有一定的思考价值和鉴赏价值。
我的意思并不是称赞平庸,我是在说,我们应该承认平庸,思考平庸。
社交媒体的发展,其实是广大小镇人民的福音,人人都有表达自己的权力,人人都有机会被看见。
当社交媒体沦为上层粉饰的工具,小康阶级装逼的利器时,这个社会万千平民的话语权,又有谁去保证呢?
文字来源:王小玊
图片来源:网络
本期责编:舟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