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恶语伤人六月寒。” 语言暴力在教育孩子起到的作用和“恶语”是一样的,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人们常说,经常被苛刻要求的孩子学会了苛刻,经常被批评的孩子学会了自卑,经常被责骂的孩子学会了仇恨。
暴力是通过学习而来的,大部分对他人暴力相向的人都曾遭受过暴力。
语言暴力虽然不会在身上留下疤痕,但却在心里留下永远无法抹去的阴影, 基本上可以说是伤人于无形,甚至毁掉一个人的一生。
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认为,一个人之所以自卑是因为他认为自己和自己的环境不如别人的自卑观念为核心的潜意识欲望、情感所组成的一种复杂心理。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过多地遭受语言暴力就会在潜意识中认为:1)自己不如别人;2)自我认同感低;3)严重会认为自己一无是处。
孩子对事物的认知还处于学习时期,他会把语言暴力暗示放大甚至潜藏在潜意识的深处,自尊心受到严重打击。语言暴力的阴影甚至会伴随他们的一生。
语言暴力的影响会通过潜意识去影响他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学习,甚至人格以及价值观,从而影响他们的命运。
语言暴力只能培养出自卑、胆怯、充满暴力的孩子。
父母用语言暴力侮辱、责骂、威胁孩子,表面上看比“体罚”文明,但是它的伤害却比体罚有过之而无不及,这种伤害体现在心灵上。
1》侮辱型语言
当孩子做不好一件事或者不用心做一件事的时候,父母一般会说一些侮辱、讽刺性的话语以希望激励起孩子的羞耻心,以此期望孩子奋发向上,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但事实却往往相反。
侮辱性的语言严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和人格,导致孩子出现自卑、自责或者叛逆、抵制等不良心理。
典型的话语主要有:“你太笨了,怎么就学不会呢!”“说多少遍了,怎么不长记性!”“太没有用了,就知道哭!你就是一个废物!”“你长脑子了吗?作业忘了,你怎么不忘记吃饭啊?”
当孩子学习某一种新技能的时候,是一种从无到有的过程,这个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困难和挫折。侮辱性语言, 会让孩子对这项技能产生自卑和抵制情绪,甚至影响学习其他技能的动力。让孩子感觉自己一无是处,感觉自己做不好不是因为自己不努力,而是因为自己不必不具备先天条件。
侮辱性语言暴力是孩子成长路上最大的拦路虎,它会让孩子在学习或者遇到困难的时候,最先想到的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是无法解决的借口。
2》贬低型语言
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最独一无二的。
很多父母对自己的孩子期望过高,一旦孩子不能做到父母所期望的高度,父母就用一种怀疑和否定的态度,通常说一些贬低性的语言,发泄对孩子的不满,表达自己的失望,甚至采用挖苦、夸大的语言。
相信很多人在童年时期都听过诸如:“真丢脸,这都做不好!”“你看X比你小,都已经会......你怎么还不会?”“你为什么总是做得没有X好?”“你如果有X家孩子一半好,我就知足了!”“你根本就不是X的资料!”“世界上再也没有比你笨的了!”“你要是能Ⅹ,太阳从西边出来!”“你是男孩子,怎么连女孩子都不如啊?”
孩子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并不是说一次或者两次的不如意就能够判定孩子不用心或者不聪明。与别人家孩子做比较是大多数父母常用的贬低型语言暴力,容易给孩子造成终身伤害的语言。
“贬低性”的语言伤害,严重挫伤孩子的自信心。而将身边的同龄孩子与自己的孩子做比较对孩子所形成的“贬低伤害”,比单纯的“贬低伤害”更让他受伤,因为这会使孩子产生“我可能真的很差劲”的感觉,甚至会自暴自弃。
3》威胁恐吓型语言
威胁恐吓型语言暴力往往出现在孩子幼儿时期,因为孩子很小,对语言缺乏判断,父母认为即使是和孩子讲道理孩子也听不懂,所以不如用一些孩子害怕、恐惧的话语来达到教育的目的。
最常见的威胁恐吓性语言包括:“你在这样,大灰狼要来吃你了!”“这么不听话,不要你了!”“这么不乖,把你送到XXX!”“你再不听话,我把你扔掉。”
孩子的成长需要创造和想象,而不是令行禁止,特别是在幼儿时期。
人之所以为人而非动物,就是因为人是有思想的,即使在幼儿时期。
如果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经常使用恐吓型语言,会让孩子变得没有安全感,认为自己“不乖”,父母就“不爱”自己了;或者自己“不乖”,就会受到很可怕的惩罚,造成情绪上的紧张。
【感 悟】
天下没有不爱自己孩子的父母。没有任何父母希望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为机器,让做什么就做什么,不做什么就不做什么。
为人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拥有自信、成功的人生。
作为孩子人生道路上的第一任老师以及孩子最依赖的人,父母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一定要懂得语言的艺术性,杜绝语言暴力出现在孩子的成长环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