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尘
曾经听过一个故事,说的是一个富人得了一个儿子,孩子满月时他请了很多宾客来吃酒,来客们个个都手提大礼满口高赞,说你这孩子将来一定会如何如何,乐得这个富人合不拢嘴,等客人们都落座后,突然来了个要饭的,说你这孩子将来也是会死的,结果气的富人连饭都不想吃了,那些来道贺的衣着光鲜的客人们也是面面相嘘,场面毫不尴尬。
其实故事里这个要饭的说的是一句大实话,自古以来有谁可以逃避这个人类共同的结局?无论今天你是贫穷还是富足,无论今天你是低微渺小还是位高权重,明天的你必须要面对这个死的结局。如果你不相信人人生而平等,你一定不能否定在死亡面前人人平等。
在这个恐怕是世间唯一的平等面前,持有怎样一种生活态度对每一个人都是一件很重要事情,因为一个人的生活态度基本就决定了一个人未来的人生道路,尽管没有人能预知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将会遭遇哪些艰难困苦。
是在追逐名利中耗尽自己既短暂又漫长的一生,到头来手也空空心也空空的死去;还是在知足常乐中咀嚼品味人生的一切悲苦喜乐酸甜苦辣,最后心安理得的离开?
前人早就总结出了“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的人生定律,稍有思想的人也都会知道那些费尽心机求来的所谓名和利根本就无法替代和填补心灵里的空虚。说到底,人生的价值并非在于活了多久,而在于如何活着。
我素来敬重那些拥有一份真性情的人,那些被当今社会视为傻子却实为聪慧的人,那些不愿用尊严换取名利的人,那些自己不够富裕却肯向他人伸出援手的人,那些路见不平敢于怒吼一声的人,那些不人云亦云落井下石的人,那些勇于承认自己不够完美的人,那些以诚实之心敬仰上帝的人,那些面对死亡从容安静的人,我认识很多这样的人,我想其中也包括了我的父母、婆婆。
2007年7月26日我那81岁的婆婆终于安静的走了,结束了她平淡而又平凡的一生,她本可以活得更久一些,如果她愿意,但她没有这样选择。年轻时经历过四次肾脏大手术的婆婆在晚年时期肾功能极度衰竭,最后医生不得不每周给她做三次血透,婆婆知道这只能让她的生命得到短暂的延续,她问医生如果停止血透她还能活多久,医生说可能一个月或几个月,也可能会只有一周,她平和地对医生说那你就从我身上拿去所有这些器械吧,医生劝她再好好想想,她说她对自己这一生很满足,她已经准备好了。正如医生说的那样,停止血透一周后,婆婆就走了。
葬礼在教堂举行,下葬之前有一个最后告别仪式,家人来到还没有关闭的灵柩前一一和婆婆道别,在场所有的人都能看见婆婆的脸上有一丝明显的微笑,这给我们一份极大的安慰。在牧师念悼词时,身旁的儿子突然悄悄地指着婆婆的灵柩对我说,妈妈你看,人的一生从生到死只有几步啊,顺着儿子的目光我看到婆婆的灵柩与婴儿受洗的水池之间确实只有几步,再看儿子那惊讶的眼神和若有所悟的表情心里不由地感叹起来,一个刚满十三岁的孩子已经能看到人生的短暂与无奈。
在葬礼上我还遇见了一个特殊的客人,婆婆的表姐,她看上去慈眉善目,尽管已经是一个八十几岁的老妇人,人们依然可以从她的模样中想象她年轻时的容颜。她对先生非常亲热,先生对她也特别照顾,开始我以为可能是因为她比较孤独,因为她一直独身,从未嫁过。后来先生告诉我在他大约五六岁时,他的父亲和母亲的这位漂亮表姐曾经有过一段缠绵,后来两人都及时收手,回到各自原来的位置,婆婆和这位表姐也一直保持着很亲密的关系。先生说的这些关于他父母的往事引起了我的伤感,使我再次想起自己的经历,我仿佛可以感受到婆婆当年的痛苦,也更能看见婆婆那颗宽容的心。
婆婆和她自己的父母丈夫一样,一生信仰上帝。在追思会上,人们一边吃着糕点喝着咖啡,一边听着彼此对逝者的回忆,在先生的翻译下,我听到很多婆婆生前的故事,她的一生一半用在家庭孩子身上,一半用在协助自己的丈夫管理那所由她父母创建的农业学校上,那些来自本国和世界各地的青年学生都非常尊敬喜爱她。那些已经是祖父祖母的学生们回忆起婆婆时,眼里含着眼泪脸上却露着笑容,那时那刻,我感到婆婆依然还活着,以另一种形式活在那些她曾爱过帮助过宽容过的人们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