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老的《围城》在高中时就拜读过了。近二十年没有读过了。再次拜读,感慨万千。
我看书喜欢看后记,其实关于杨绛就是从《围城》的附录中认识的,在附录中详尽的介绍了钱钟书的生平,写围城的背景,文中人物的原型,文字简单生动,诙谐幽默,把钱钟书的童年青年以及他的痴描述的活灵活现,他与阿圆的游戏,他与杨绛的感情真正的是最佳夫妻典范。
钱钟书与杨绛的故事已经说的不说了,尤其是今年杨绛女士过世后铺天盖地的微信文章说了不少,关于她的生平,他们的经历。
而我想说的是他们的婚姻观对于我的影响是最大的。他们的婚姻是“只羡鸳鸯不羡仙”的,他们关于孩子的观念也是很令人惊讶的。当年钱钟书很认真的对杨绛说“假如我们再生一个孩子,说不定比阿圆好,我们就要喜欢那个孩子了,那我们怎么对得起阿圆呢?”这个理论真的是很新鲜的一个理论,尤其是在那个“人多力量大”的那个年代,哪家不是好几个孩子。而当年他们就是这样想的。
现在的我也很认同这种理论。虽然孩子多一些会热闹,但是父母却绝对不可能做到完全公平对待。所以从父母用情专一来看,只生一个确实好处多多。
至于“养儿防老”这种观念早就过时了。我认为的最好的亲子关系也是他们与阿圆之间的关系了吧。
少年不识愁滋味,当年看《围城》真的只是看热闹,看故事,甚至觉得从故事角度来看并不是很好看的故事书,可是多年后的今天却觉得老先生的“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抵如此”简直是精辟的不能再精辟了。从此之后再无一句话能超越这句对于婚姻对于事业的概括了。
先说事业,现在是体制内的羡慕体制外的自由,体制外的羡慕体制内的清闲,而又谁都不想离开自己的现有的工作,所以你看钱老说的多么的正确。
再说婚姻,结婚的羡慕单身的自由,单身的羡慕结婚的陪伴,其实我觉得好的婚姻典范就是钱钟书与杨绛了。世间再无一对夫妻的关系超越他们了。“门当户对,势均力敌,互相照顾,同甘共苦”是他们的写照,是我们的榜样。“最贤的妻,最才的女”是对杨绛的最高的评价。
婚后七年了,其实没有七年之痒,反而越来越觉得婚姻幸福美满,日子越过越好。都是因为我们在婚姻中懂得相互谦让,相互尊重,才没有过成“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世上好多婚姻最后过的无滋无味,平淡如水,都是因为没有一个好好经营这个家的好妻子,可以说,没有杨绛的付出,绝对没有《围城》的横空出世。所以,好的婚姻可以成就一个人或者两个人,而坏的婚姻却会毁掉两个人的幸福。
再读《围城》,才发现老先生的比喻句才真是经典,随便一句话用的简直是不能再妙了。随便举几个例子:“忠厚老实人的恶毒,像饭里的沙砾或者出骨鱼片里未净的刺,会给人一种不期待的伤痛”这句话当年就记忆深刻。再比如“夜仿佛纸浸了油,变成半透明体”再如“胖人身体给炎风吹干了,蒙上一层汗结的盐霜,仿佛刚在巴勒斯坦的死海里洗过澡。”
文章一写立刻可以看出作者的文字功底以及历史文化底蕴。再读《围城》,反观自己,真的觉得仿佛小学生写的文章,类似的观点说来说去,说明文化功底太差了,幸好还能认识到这一点,还愿意学习。只要认识到,永远都不晚,现在的我深刻认识到需要终身学习。当年钱钟书,杨绛下放都没有放弃学习,我们现在这么好的条件有什么理由不去学习呢?
虽已在围城数年,但幸好所遇良人,日子过得还算舒心,不指望年华老去时能获得一句“最才的女”,只愿能有一句“最贤的妻”,则此生足矣!
他们仨已经在天堂团圆了,世上还有千千万万的“我们仨”,惟愿天下我们仨都如他们仨一般恩爱甜蜜,相伴一生,共同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