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了妈妈以后,觉得自己突然从一个无知的人变得更加无知了。
因为在孩子养育的问题上,我们有太多需要学习的事情。很多时候,作为妈妈,也是我们的一段成长经历,在养育孩子的过程当中,我们要做的,
不是如何把孩子养好,而是如何和孩子一起慢慢地努力,共同成长。
这永远都不只是单向的发展,而是相互的促进。
《教养在生活的细节里》这本书是几年前看过的,但是时不时拿出来重温还是能让自己不断觉察自己与孩子的关系。
1. 不要因为爱孩子,就让世界绕着他们转。
确实是如此。
爱是双向道,我们作为父母要保护和爱孩子,孩子也需要学会尊敬和孝顺父母,而不是无条件的爱,一味的溺爱和过度喂养都会让孩子缺失关怀他人的能力而变得自私。
我们更多地是要引导孩子学会如何去关爱别人。
2. 手足之间,应该学会资源共享,而不是表面的物质平等。
如果在手足之间,只强调所谓的物质平等,他有一个,我也要有一个一模一样的才叫公平,实际上这样更容易让孩子产生互相计较和监视的心理。
特别明显的就是一些手足争夺家产分毫不差的这种问题,在社会上也是屡见不鲜。
孩子应该更多地学会资源共享,这才是他们更应该培养的品质。
3. 关于孩子的陪伴
经常在陪伴孩子的问题上会出现有人在没人带的情况。
人是陪在孩子身边,可以心却不在。
一直在看着手机,仿佛手机比孩子更重要。
我必须承认,我个人有的时候在这方面也是做的不够的,自己意识到这个问题,也在努力地改善。尽量在陪伴孩子的时候远离手机
另外一个就是晒亲情。
经常会看到朋友圈晒出来父母陪伴孩子做什么事情的照片,如果是真心的,是为了留个美好回忆而发上去的,这没有问题。
但是如果单纯是为了晒亲情,为了证明自己是在陪着孩子,孩子也很开心幸福而放上去的,这就需要重新审视一下这个问题了。
更有甚者,为了晒亲情,还要孩子一直配合摆拍,一直要拍到有满意照片为止才肯罢休的,孩子出来并没有能尽情玩乐和享受陪伴,却成了你晒亲情摆拍的道具,这根本就不是陪伴。
4. 关于处罚
孩子做错事情,是应该有适当处罚,这样才能明确规矩,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但是我们在处罚的时候一定要
说明原因,要让孩子明白为什么他会受到处罚。而不是不明就里的就是一巴掌或者一顿打。
另外,连坐法也不适合用在对孩子的处罚当中。
孩子不应该为自己没有做过的过错承担责任。
在孩子做错事情的事情,孩子更需要的是父母诚心的陪伴,多聆听,给予孩子安全感和肯定,这比打骂更有用。
5. 关于安全感
安全感对于孩子来说非常的重要,并且其实孩子小时候就已经有自尊的意识,家长不能动不动就打骂孩子,指责孩子,或者对孩子说一些消极的话语。
比如说你怎么这么笨,怎么这个都不会,你真是没救了之类的话语,对孩子包括长大之后的心理其实都会有一定的影响。
孩子因为表达能力不够,很多时候可能会因为无法表达而生气或沮丧或被误解,或做出一些我们认为不妥当的行为。
我们要试着理解,尊重孩子的感受,好好听孩子说话。
让孩子觉得是“有人关心我”的,这样孩子有了安全感,知道会有人关心,他的内心也就更容易平静。
心的平静是幸福的根源。
同时,我们也不要随意吓孩子,这对于孩子的成长也会有一定的影响甚至会影响到成人后的生活。
对于孩子出现的问题,我们不应该指责或者掩护,而是细心观察后伸出援手。
并且孩子不应该承担太多父母的期待,一旦孩子觉得自己永远也达不到父母的要求,就会慢慢变得性格懦弱而自卑,缺乏安全感。
比如孩子考试,自己觉得自己已经进步了,已经考了不错的分数,但是父母却并没有看到孩子的努力和进步和渴望父母满意的眼神,而只是说下次继续努力,考到满分。就会让孩子觉得,只有考满分才值得获得父母的爱。
其实,孩子最大的恐惧,是没有人爱。所以我们要时时刻刻让孩子知道,无论如何,我们都是爱他们的。
除此以外,书中还有另外一些想法,也很中肯。我自己也在努力让自己做到和不断觉察。
比如,
孩子的起居要有常。不要因为放假就完全跟平时的作息颠倒或者不同;
这一点,我跟作者的想法很一致,也一直都很坚持。平时和周末作息无异。
越是亲近的人,礼貌才更重要;
让孩子帮忙做家务;
平时可以放手的时候都放手,让孩子多做点。哪怕他们洗过的碗不干净还要自己重新洗一遍,也要让孩子们试着帮忙一下
尽量少跟孩子说负面的话;
每一句负面的话都需要四句正面的话才能抵消;
学习中,成就感是关键;
从小把规矩定好,规矩之内则让他自由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