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月亮与六便士 和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与远方 这句“名言”是异曲同工的。六便士代表着世俗的生活,眼前的苟且,月亮代表着是高高在上的理想,诗与远方。大学时期初读这本书,只留下了一个模糊的印象,:主人公是不是太能作了:一个抛弃所有,跑去画画的人,最后病死在一个小岛上,他燃尽最后的生命创作的恢弘巨作也在一把大火里灰飞烟灭,令人唏嘘又疑惑。
重看这本书,感受更多了。不再单纯地被书本的思想牵引,每个人物在我脑海里都立体起来。这本书的主题绝不单单是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而是对于人性复杂情感的剖析以及对此尽力所能的理解。
主人公斯特里克兰突然给家人留下一份信,抛开一切,跑去巴黎。她的妻子还有两个孩子,一时陷入一场无助的恐慌之中。他的妻子十分悲痛,但是“她想让丈夫回来,是因为爱他,还是怕招人议论;爱的痛苦里是否掺杂着虚荣心受伤的痛苦。” “人性其实是矛盾的,高尚中有卑鄙,真诚中有虚伪,邪恶中有善良。”最后她知道了丈夫是为了画画,明白了他永远不会再回来“感情自有其理,理性难以知晓”。她一改之前温柔迷人的形象,变得刻薄憎恨起来,发誓永远不会原谅他。 让人诧异,如此优雅的女人也会有这么可怕的报复心,但是想想她作为一个妻子和母亲,遭受了这种没来由的痛苦与屈辱,她的言行难道不是合理的吗?
同时,斯特里克兰,年届四十,突然开始追求自我。他也明白自己年纪大了,时间不多了,所以对自己要做的事坚定又决绝。他对传统标准下的仁义道义,全都嗤之以鼻,冷漠嘲讽。外人看来他已良心麻木,但他自己怎么说呢,他前半生一直好好做个老公,丈夫,已经养了家人很多年,而现在“我必须画画,我身不由己,好像一个人掉进水里,只有奋力挣扎,否则就会被淹死”。“仿佛在他体内,有一股强大无比的力量,压倒一切,违背了他的意志,将他紧紧困住。”这种迷之神力将他带入一个如真空一般自我世界,只有创作驱动,艺术激情。对于已经脱离了常规轨道的人,又怎么能用一般的社会准则来要求他呢?
书中还就男女对待爱情的态度做了一个探讨:男人和女人的区别是,女人可以一天到晚谈恋爱,而男人只有几分钟。“男人没有时间恋爱,我是个男人,有时候我会需要女人,但当我的欲望满足了,我就会去忙别的事,这是人性的弱点。”“而女人把爱情看得非常重要,简直荒谬,她们还想说服我们,让我们相信这就是生活的全部,实际上,这是微不足道的一部分,我只知道欲望。”这种思想上明显的男女差异,不能说全部,但也代表了一批普遍状态。是不是也有助于解释为什么很多刚开始明明相爱的年轻情侣,最后却以分手结束。
小说的结尾称得上两全:主人公在生命最后阶段,终于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完整表达出来,完成了一幅恢弘巨作。他倾尽毕生之力,表达的淋漓尽致,达到了自己的艺术圆满,之后,又带着傲慢和不屑,将它完全毁掉。最后病死在太平洋的一座孤岛上。而他当年的那些家人,继续在安定有序的社会中,优雅体面的生活着,享受着他死后的盛名带来的好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结局,一桩偶然事件,仿佛打碎了一切,而其实它发生了好像跟没有发生一样,世界依然继续,没有谁因为这个事情而活的更惨。好像发生了车祸的十字路口,虽然当下一团糟,人心惶惶,但是最后,肯定很快的,就会回复到正常的秩序中了。这种力量,是每个人心中的一个准则,在人生的分叉路口,它会操纵着你,逼着你去衡量,去评估,最后选择做最利于自己的事情。无论选择月亮,还是六便士,都是一个选择,只要能承担的起这个选择的后果,都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