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句
同侪效应。
昨天跟几个1998年的同学见面聊天,聊到了一开始大家都是北京市的一个区重点初中重点班的同学,后来是怎么差距越来越大的。
后来A同学说到,A的高中是东城区重点中学,A的高考成绩属于年级中等偏下,但是另外一个在朝阳区重点高中的B同学,年级高考的最高分,也只比A高了30分。
这就让我想到了同侪效应这个词儿,所在的群体,组织,平台,越优秀,自身优秀强大的概率就更高。因此,这也是让自己成长的一条途径。例子就不举了,为了下一句。
第二句
举个栗子。
我看到不少书籍,文章,乃至演讲,辩论,都会采取一种模式,即,表达一个观点,列举几个例子,证明这个观点的正确性。
但是吧,对于我个人而言,一直认为,举例子,可以说明问题,但是难以证明。因为即便举例上万,如果有一个反例,就能驳倒论点。也就是,有漏。
因此,栗子好吃又可以举,但是看使用的场景。同时我也时刻提醒自己,不能被例子所征服,还是要关注论点本身。
第三句
定义背后。
咱们经常会听到他人对某件事某个人,下定义,定结论。比如,说俺们双子座都是渣男(举例说明而非证明),远离天蝎珍爱生命。
而这些,其实都可以问一句,为什么?会发现,其实,并不是那么站得住脚。
这种提问的方式,思考的模式,苏老先生给出了详尽的模板框架,使用过后,会发现大部分的定义结论标签,未必禁得住推敲。
当然,也包括我每天絮絮叨叨的三句话。当然这些种种,并不妨碍咱们什么,只是,想与真理为伍,就需要刨根问底。
所以,为什么需要刨根问底呢?
2022.1.8 已经活了13007天的北京老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