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之“大丈夫”介子推
——兼由《介子推不言禄》看《左传》语言、章法之美与缺
//行言 20210614
《介子推不言禄》开篇曰:“晋侯赏从亡者,介子推不言禄,禄亦弗及。”短短三句话,囊括了吵吵嚷嚷的争功、邀功、受赏、夸赏等场面,也描画了在众人贺功的兴奋之下,激动之时,一个被遗忘的角落下的老实人,这个老实的人却又有着铮铮的傲骨、高尚的品德与认死理的性格,他就是介子推。
对于被晋文公遗忘了的封赏,介子推并没有多少怨恨,而是坦然处之,并且也不去言明功劳,主动请赏,由此,他没有得到君王的赏赐。
在这三句简短的话语里,借助阅读“重耳流亡”一事的始末,我们在知道了介子推一路的忠心护主与割股奉君等事迹后,便自会明白这其中省略的诸多场景,其叙事详略处置的方式,值得我们去学习,而同时,这样干净的开头文笔,为下文介子推母子二人的对答预留下了足够多的广阔空间,极是得当。随着情节的进一步展开,介子推的“奇人奇事”便逐渐被展露在读者面前。
那么,这个人到底有哪些与众不同的地方呢?为什么会被历史铭记呢?
其实,介子推就在我们身边,他和我们并不陌生。也许我们中有的人对他暂时还不太了解,但,只要我说起二十四节气中“清明”节,大家必定都知道。
清明的最主要习俗是祭祖、扫墓,纪念祖先、悼念逝去的亲人朋友、缅怀革命英烈,从而弘扬孝道亲情、传承家族记忆、继承先贤英烈遗志、慎终追远、继志明史、不忘根本;清明的习俗还有踏青郊游、种植树苗、放飞风筝,融于自然、亲近自然,放松身心,娱乐自我;清明与端午、仲秋、春节并称我们中国四大古老文化传统节日,它可不仅仅是作为节气而存在的。
既然“清明”这么重要,那它的历史原由是不是要搞清楚呢?这时候,介子推就会站到我们的面前了,因为,他是“清明”绕不开的一道门槛。
公元前656年,春秋时期的晋国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悲剧“骊姬之乱”,重耳逃亡,这一流亡就是十九年,介子推等几人一直跟随保护在侧,不离不弃。期间,重耳曾因连续几天忍饥挨饿,导致饿得晕死过去,为了保住重耳的命,介子推怀着一副赤胆忠心忍住剧痛从自己腿上割下一块肉,煮成一碗救命的肉汤,救下重耳等人,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介子推割肉奉君”的故事。后来,在强秦的帮助下,重耳归国做了国君,并奋发图强振兴晋国,一举称霸诸侯,他忆苦思甜,大肆奖赏保护他流亡的功臣,不想却独独遗漏了介子推,而介子推呢,生性鄙薄名利,又加上看不惯邀功请赏的人,不愿与之为伍,便隐居于绵山。晋文公重耳知道后后悔不已,亲率群臣搜山寻觅介子推,甚至用放火烧山的方法去逼迫介子推下山,介子推生死不渝,以死明志,后人为纪念他的高尚气节和铮铮铁骨,将他死难之日定为“寒食节”,将紧挨“寒食节”后的那一天也就是第二天定为“清明节”,于是就有了后来的清明扫墓祭祀先祖的习俗。
《介子推不言禄》一文正是通过精炼传神的文字展现了一代奇人介子推的德操与骨气,于寥寥数语之间刻画了一个古之“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形象。
从文本的哪一处能看出介子推的德操呢?从母子对答中。
首先,介子推的一番牢骚话向母亲显露了他内心中对“赏从亡者”一事的看法。他认为,晋公子重耳走出流亡的苦楚而终登君位,是上天的恩赐,是“天未绝晋”,但是这上天的功劳却被这些贪功的人给占居了,他们把天之功据为己有,这种行为即是“奸”行,而君王不但不制止,反而以封赏来行纵容,于是“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他是极度的不满,故此生了远离这些人的心意。我们暂且不说介子推对那些跟随重耳流亡众人功劳的否定是错误的这一点,只单说他自身对追随“重耳流亡”的看法。他认为,对重耳忠心,就是对晋国忠心,这是臣子的本份、责任,更是身为臣子的义务,不去邀功是应该的,君主不封赏也是没有什么可说的,这是典型的“忠”,而他对于其他人邀功的不满则是典型的“直”,接下来的“难与相处”之语,则显现出介子推的“不愿随波逐流”“不愿同流合污”,这正是一种高洁的品德,故,由此一语段,我们看到了介子推的“忠”“直”与“高洁”等的德操。
其次,“遂隐而死”,道出了介子推的言行一致与矢志不渝。他不折不扣地践行了他的话,与母亲一同离开人们的视线,隐居山林,自甘清苦,果断舍弃掉唾手可得的荣华富贵,舍弃掉别人眼中羡慕的可为他乃至他的家族带来无比荣光和无上庇佑的君臣关系。这是他的骨气与傲气,所谓“贫贱不能移”是也,这也正是中国儒家文化标榜的“大丈夫”的精神气节。
写到这里,我想说一下我个人就本文“遂隐而死”这一处语句在剪裁选料处理叙事上有所失当的看法。
“遂隐而死”,以独句而涵盖介子推的后续大事,直接步入“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的结局,太突兀,不足以更透彻地展现介子推的大丈夫气概。“遂隐而死”这四个字绝对是简洁之至,但也因之而极大地削弱了介子推宁愿被火烧死也绝不下山接受封赏的刚硬坚强与傲骨铮铮的品性德操,最好是把“火烧绵山”的故事叙述出来,哪怕是最简洁的叙述也行,这一情节如果写进去,将更能突显出介子推母子“以死明志”的高风亮节与铮铮傲骨,更能显现这是一对具有“殉道”精神的母子,是一对真正为心中的道义为心中的信念而宁死不屈的刚强母子,所以,我认为,写上去会比不写更能描画介子推的形象,让读者在这悲壮场景的感召下,充分认识介子推,理解介子推。
说完我的这一个认知,再回过来说文本中的介子推“遂隐而死”一句,不管文中有无具体描述,我们从事实背景的本身出发,都可以看到介子推坚决不食俸禄,不领封赏的心意,而从后文晋侯“以志吾过,且旌善人”的话语中,更可想见出介子推的言行一致,践行诺言,决不回头的骨气。
所以,总体而言,通过对文本中字字句句的详加品评推析,在细细思考中,我们能够读出蕴涵其中的人物——介子推的光辉形象,并且,这个形象不是呆板与生硬的,他是鲜活与生动的,可歌可泣的,他令我们读者看到了一个有着伟大的“大丈夫“精神人格的人,这就是《左传》的语言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