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计是前天牙齿掉了,心里想着还是很纠结,所以昨天就感觉人很不在状态,心里堵得慌,估计也需要一个调节的时间。昨天有点鼻塞,人也难受,感觉这是要生病的征兆,果然内心受到波动,就容易生病,所以晚上赶紧贴了艾灸贴,今天就不错啦。
因为自己的状态不好,所以带儿子读经典的状态也不是很好。前面叫他读,他说不要读,还装作有点生气的样子,估计儿子也是感受到了我们的心神不在他上面,用这样的方式引起我们的注意吧,后面答应了没读两下又不读了,所以就暂时不读。过了一会,我想着还是应该叫他来读,说要在我的房间读,要坐在我怀里读,我也乐意,就读了一样《易经》就出去跟他爷爷一起玩拼图,我也没说什么,就自己坚持读完。就当作个别一两天心情不是很好,不想读吧。今天感觉读的时候,人也是比较浮躁的,就有点像完成作业一样的完成。总之,就是觉得心累,就不想动了。
后面儿子虽然有过来跟我说要和我重新再读,但是我已经不想动了。昨天的东西也没收拾好,书就放在床边的箱子上面,玩具也没收。(一般我的状态很好的话,儿子这些事也会做好,书读完了就会放回原位,哪怕就是一两下没做好,我们提醒下还是可以的。)
所以随时让我们自己充满能量多重要。我们自己都没能量了,还怎么去影响他人。我记得李辛说过,只有父母亲保持有能量,我们身上的能量之光,才会真正照耀孩子。如果我们的状态不好,哪怕就是和孩子在一起,看似是陪伴,实际也是一种消耗,这样的陪伴意义不是很大。
早课感想:
今天的早课又再次让我想起之前看到家人的日记内容:昨晚在《读者》上看了一篇文章“琐碎的拼凑”。讲的是一位加拿大作家艾丽丝.门罗,她爱好写作,从十几岁就开始写了,当她做了三个孩子的母亲后,每天很忙,有一大堆的生活琐事等着她,她从早到晚忙个不停,但她也没停止过写作,在哄睡孩子时伴着孩子的呼吸声写,在烘烤食物等待食物熟的时候写,煮好饭菜在家人还没坐在桌子旁时趁机写,即便是一句话或者半句话她都要写下来,她给自己写作的页数定了量,今天没完成也要在其他时间补回来。她写的故事不复杂,都是以女性为中心,在自己和母亲身上找灵感,故事和人物都起源于生活。在她82岁的高龄时荣膺诺贝尔文学奖。所以烂开始,善于坚持,好结果,我们为梦想,学会每天为梦想助力,梦想就会成真。
今天的分享也让我想起《应帝王》里面的一段话:努力和不努力的人,还有什么差别?为什么一些人努力之后,还是很清苦?为什么一些人努力之后,可以达到很高的格局,慢慢幻化出潇洒的样子?中间的差别在哪里?其实,差别在于小时候看问题的格局。
小时候,我没有去过清华大学,只见过广州一所大学容纳一千人左右的分院,饭堂只有一层,宿舍楼也就两三层,阶梯教室也是小小的。后来,我考上北京广播学院(已更名为中国传媒大学),走进学校一看,就和小时候见过的大学差不多。所以,我根本没想过自己能够成为清华、北大的毕业生。
当年,我的高考成绩应该是高于清华大学的录取分数线的,因为我们班里一位成绩比我还低五十分的同学考上了清华大学,但我填志愿的时候都没敢报清华大学。当时,我觉得以我的智商和“积分”能够读北京广播学院已经非常厉害了,事实也就如此。
小时候格局很大的人,大部分是父母给他们播下了伟大心灵的种子。经历过很认真的工作之后,最终他们要超越这种表面上辛苦的工作,建立一个有着更开阔视野的格局。而这些种子是在他们很小的时候就被播在心头了,可能是以“被告知”或“被看过”的方式。
话说回来,老子是一个有很大格局的人。他为什么有这样开阔的格局?因为老子的长辈已经有二十多代人接触过皇帝的生活,他们大部分是史官——国家图书馆管理员。 在中国古代,像老子长辈和老子这样的人,所看到的东西,是一般人看不到的,而且他们的工作都是世袭的(那时候,外国也是这样的世袭制。比如度,你是在恒河边摆渡的人,那你的后代就一直是摆渡人)。他们看过大量帝王真正管理国家的那些秘密和格局,之后写出来的东西,所表述出来的,一定隐含了很多强大的能量。
而我们,如果在小时候,心里没有天下的格局,妄想从开始就成为潇洒的人,就会形成散漫的性格;如果开始很勤奋、辛苦,但没有大的格局和远大见地的话,也很容易终身劳于辛苦。
扎克伯格之所以能够成为今天的扎克伯格,很大的原因是,他读过大量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文献。据说,他能背很多篇古希腊的长诗。
所以,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应该被种下一颗有宏大见地的种子——不仅仅是为了生存去学习,也不仅仅是为了生活去工作,必须有超越于此的对人生的理解。
然而,似乎每个家庭给孩子播下的种子都不一样。有时候,我观察到六七岁的孩子,隐隐地看见了父母在他们身上的投影。一些孩子关心吃喝玩乐,一些孩子关心怎样将作业做好,还有一些孩子关心到底能够为社会创造什么样的价值,也有一些孩子关心每个人的言谈举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