巷口的牛肉粉

我始终记得巷口那家牛肉粉店的晨光。老板老周总在五点半准时掀开锅炉盖,牛骨汤的香气漫过青石板路,惊醒趴在电线杆上的蝉。

那天我蹲在店门口等餐,看见穿校服的姑娘把书包垫在膝头,用筷子尖挑着粉吹凉;穿工装的大叔往汤里撒了半罐辣椒,吃得额头冒汗还不忘和老周搭话:“今儿的牛筋炖得够烂!” 老周系着油渍斑斑的围裙,一边往碗里码牛肉片,一边应着:“凌晨三点就下锅了,您尝尝这汤头。”

我接过属于自己的那碗粉,青瓷碗沿凝着细密的水珠,牛肉片薄得透光,在红油汤里起伏。筷子刚搅开,隔壁桌的阿婆忽然递来一碟酸豆角:“姑娘,他家酸豆角是自己腌的,配粉好吃。” 她的银发梳得整整齐齐,搪瓷杯里泡着枸杞,杯沿还沾着口红印。

老周的儿子小周从后厨探出头,手里端着刚蒸好的糖糕:“今天多蒸了几个,谁要尝尝?” 穿校服的姑娘举手要了一个,咬下去时糖汁烫了舌尖,惹得满桌人笑。阿婆把糖糕掰成小块,分给路过的环卫工阿姨,两人用方言聊着家长里短,蒸汽氤氲中,仿佛整个世界都变得柔软。

后来我常去那家店,看老周把牛骨汤熬成琥珀色,看小周在收银台用粉笔写今日 specials,看阿婆的搪瓷杯从枸杞换成了菊花。有次暴雨突至,我躲在店里避雨,老周往我碗里多添了勺牛肉:“下雨天要吃热乎的。” 汤水汽模糊了玻璃,却清晰映出店里的景象 —— 穿校服的姑娘在写作业,大叔在看报纸,阿婆在给小周织围巾,而窗外的雨帘里,有人正匆匆朝这暖黄的灯光跑来。

去年冬天再去时,店门口挂着 “暂停营业” 的牌子。问了隔壁杂货店老板才知道,老周生病住院了,小周去照料他,阿婆也跟着子女搬去了别的城区。我站在空荡荡的店门前,看锈迹斑斑的招牌在风里晃啊晃,忽然想起某个清晨,阿婆往我碗里添酸豆角时,指甲上的红蔻丹蹭到了我的碗沿。

如今城市里的连锁粉店越来越多,标准化的汤料包和统一的装修风格,却再喝不出那碗牛肉粉的味道。原来有些味道之所以难忘,不是因为食材多珍贵,而是因为在某个清晨的蒸汽里,有人曾把烟火气熬成了人情味,把一碗粉变成了岁月里的暖。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这个普通但又不常见的故事来自我的一个高中同学,她叫娜子。 娜子高三那年落榜了,成绩与平时相差甚远,连个好点的三本都...
    喝点冷鸡汤阅读 196评论 0 0
  • 从天津的煎饼果子、锅巴菜,到武汉的热干面、煎豆皮,再到广州的早茶,风味各异的早餐日复一日唤醒了一座座城市的...
    小王子的玫瑰花饼阅读 738评论 0 1
  • 每天开车经过中康路梅林医院公交站台时,我总是禁不住摇头叹口气。 只因为,对面的那家津市刘聋子牛肉粉馆最近关门了。 ...
    煮叔阅读 1,282评论 3 3
  • 常德牛肉粉再次进入我的视野,是在一则“常德牛肉粉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闻后。而作为一个在长沙生活了快10年的常德...
    喳西阅读 1,118评论 3 11
  • 1.黑店 六月二十五号,我从部队刚刚退役回来。从云南坐了十多个小时的火车,落地到了广西境内,转了四个多小时的中巴到...
    三指阅读 159评论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