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许多年前,我第一次南下深圳,去见一位老乡兼同学。
我这位同学,是寒门出贵子的典范。小时候,他家很穷,穷到只有两间旧板房,做饭的地方是用几块废木板拼的,冬天很冷,因为不挡风。
读书期间,他每个星期只带一小玻璃罐咸干菜。偶尔,里面会有一丝肉沫,还是白白的肥膘肉。没菜了,就用冷水泡白饭。
他平时从不与同学八卦,也不参加课外活动,抓紧一切时间学习。老师去他家家访,回来告诉我们,他们家虽然只有两间房,但他一个人就住了一间,里面全是书。
老师说,这种穷,是一种有志气的穷,有格局的穷。这样的家庭,一定会飞出金凤凰的。
所有人听了,只当耳边风。该玩的继续玩,该早恋的继续早恋。
他初中考上县里的重点中学,高考又考上985+211大学。他暑期回家,他劝我说,不要把自己埋没在这里,以后有机会,一定会请我出去做事。
我当时没听懂,只是一笑了之。
听说我去深圳,他邀请我去他家。那时,他已经在一家公司的工程设计院工作几年,是领导重点培养的对象。老婆孩子,房子车子,也已经应有尽有。父母亲和妹妹一家子,也都跟着他在一起生活。
世俗生活中,对“幸福”的定义,也不过就是这个样子了。
他却告诉我,已经准备好辞职创业。
我说,你看你现在,再想想过去,一个是天堂一个是地狱,你还不知足,还折腾什么啊?
他沉默了一下,说,其实他很自卑。小时候家里穷,亲戚朋友都看不起他们,欺负他们,他感到自卑;上初、高中,别人穿得好,吃得好,他很自卑;上大学,发现很多同学来自另一个世界,他很自卑……
但是,他觉得自卑并不可耻。
因为自卑,他从小就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初中必须考上最好的高中,高中必须考上重点大学,大学期间,必须考虑好未来大半辈子的路怎么走。
参加工作,只不过是他计划中的事情。他选择的行业,人脉与资源特别重要,而这种资本的累积,只有在大公司才能建立起来。
工作这么些年,他一边学习项目和工程管理经验,一边继续读研,顺便还考取了人力资源管理证、会计证、律师资格证……尽管现在的工作很好,待遇也优厚,但他永远记得自己是为什么而来。
我后来才知道,这些证都超级难考。他是把别人要用大半辈子才能取得的东西,压缩在几年时间都拿到了。
当时的我,只是惊讶他的拼命,幽幽问了一句,为什么越成功的人,越努力?
他笑了笑,却没有回答。
〉〉02
多年以后,我才懂了他的沉默,明白自己问了一个傻气的问题。
而在这之前,我像一只摇摆不定的渡船,在城市与老家之间奔波。在家里厌倦了,就去城市;在外面累了,就回老家。既贪慕城市的繁华,又留恋乡村的清静。
我内心里其实一直都知道自己想要的生活,可就是没有办法去朝着那个方向坚持努力。每做一件事情,遇到一点挫折,就觉得这条路行不通,就得另外再找一条路。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做的尝试越多,离我想要的样子越远。心里苦闷,却又因为当时拒绝留下,不好意思再去打扰他。
偶然的机缘,我在整理房间时翻出了一本书,阿德勒的《挑战自卑》(又名《超越自卑》、《自卑与超越》)。这是我有一年去成都,在一家小书店买的唯一一本书,回来后却一直没有看,扔在箱子里。
书中说,所谓自卑情绪是指一个人在面对问题而无所适从的表现。由于自卑总会让人不安,所以争取优越感的补偿动作必然会同时出现。
我想起那次与同学谈话时,他提到的一个细节。他说他记得很清楚,他们家有一块地与一位叔伯邻居挨在一起,那位叔伯强行把他们家的地霸占了一块,村里竟然没有任何人站出来主持公道。那时候他就发誓,一定要靠自己的努力,不让家人再被人欺负。
努力读书改变命运,应该就是他的补偿动作吧。
当时我没有说,我其实也很自卑。
我从小就害羞、不合群,宁愿一个人呆着看看书,也不愿意在人前凑热闹。偶尔出门一次,邻居们不是叫我大姑娘,就是叫我书呆子。“大姑娘”、“书呆子”,对我而言,就是一种讽刺。最后家里人也这样说,我就越来越抗拒出门。那时候,我也曾在心里发誓,有朝一日,我一定要让讥笑我的人看到,书呆子也能做了不起的事。
我的优越感目标,是要让人知道,书呆子也可以是一种很好的生活方式。
然而,现实的结果是,虽然我们同样朝着优越感目标努力 ,我们最终却活成了两个世界的人。究其原因,是我们努力的心态不一样。
书中提到了人类面对自卑的三种态度:
“第一种人认为:我们必须努力改变这种不良环境,以保证我们的孩子能被安置得更好;第二种人觉得:生活是不公平的,别人总是点尽了便宜,既然世界这样对待我,我为什么要善待世界?第三种人则可能觉得:由于我不幸的童年,我做的每件事都是情有可原的。”
撇开第二种态度不提,对自卑采取第一、第二种态度,会出现以下两种不同的行为:
“如果一个人想要集中全力来克服他的困难,则在他身外必须有一个他要全力以赴的目标。”
“假如一个人限制了自己的活动范围,苦心孤诣地要避免失败,而不是追求成功,他在困难面前便会表现出犹疑、彷徨甚至是退却。”
同样付出努力,你是全力以赴克服困难完成目标,还是苦心孤诣避免失败,决定了你是有效努力还是瞎折腾。
〉〉03
追求优越感是人的共性。不知何时,满世界都是张嘴闭嘴“努力”的人,他们喜欢说自己很努力,也喜欢对别人的努力品头论足。
看到某明星突然红了,有些人会说,就她那面瘫式演技,还不是靠着潜规则上位的?
看到某人成为网红了,有些人会说,她只不过会装疯卖傻,满足了一群不正常的人的审丑心理罢了。
看到身边的人加薪又升职了,有些人会说,她除了无事献殷勤、有事马后炮,还会干什么?
……
他们觉得自己很努力了,却没有得到好的结果,所以别人成功了,一定不是努力的结果。
他们不知道,那个突然红了的明星,入行十几年都是在跑龙套,接的都是别人不想演、不敢演的小角色,大冬天在零下十几度的水里泡着,酷热的夏天穿着厚厚的棉袄捂着。
他们不知道,那个成了网红的人,为了一个分享视频会修改上百次逐字稿,会录几十次音频,会一次又一次分析用户的观看习惯和兴趣焦点。
他们不知道,那个升职加薪的人,为了完成领导临时交待的工作任务,把家里当成办公室,熬夜赶出一份又一份漂亮的客户分析报表。
这些经历,印证着书中的那句话:
“人类的整个活动都沿着由下到上,由负到正,由失败到成功这条伟大的行动线向前推进。然而,真正能够应付并主宰生活的人,只有那些在奋斗过程中,能表现出利人倾向的人,他们超越前进的方式,使别人也能受益。”
努力,其实也是一种正确的修行,修己度心,度己度人。
就像我的同学,他的优越感目标是让父母不再受气,并且帮助更多的人走出村庄。他很幸运,35岁之前就实现了这个目标,父母在大城市安度晚年,公司里招聘了很多村里的年轻人。
而在幸运背后,是他付出的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
“努力”不是一个词汇,不是用嘴巴说出来,就能理解它的意义和价值,就能够感受到它的份量和存在。
真正懂得努力的人,是把“努力”固定成身体机能的一部分,变成了吃饭、穿衣、睡觉一样的生活习惯。他感觉不到努力的存在,甚至不知道为什么要特别强调“努力”这个词。
而用错了方式的努力,却指向了生活中毫无用处的一面。最终,你只会成为一边说着努力,一边抱怨世界老是挡住你脚步的人。
所以,请调整你努力的方式。你认真努力,世界就会认真待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