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各集间互相独立的关系,虽然已拍至第四季,你依然可以选择从《黑镜》中的任意一集开始观看,享受六十分钟左右的精彩故事。
《黑镜》中的剧情题材虽然源于眼前的科技时代,但很明显,它与当下的时代间存有一段暧昧的距离。
为什么会给人留下这样的印象呢?我想,这大概是由于《黑镜》热衷于将某一现象演绎到极致的缘故,也因此常常落得精彩有余,而严谨不足。
比如我昨晚看的《Nosedive》(《急转直下》)。
在女主人公生活的世界里,每个人的眼睛里,都被植入了一块隐形眼镜模样的、与手机联动的晶片。当一个美女朝你走来时,即使穿着得体,透过晶片之后的她仍是“一丝不挂”的——她最近发布的照片、最近出席的活动、最新得到的评分,以及她的平均得分都在瞬间一览无余。
人是社交关系的总和,马克思提前为那个世界做了注脚。
昨天睡觉之前我就看完了这一集,但直到现在,我还留有严重后遗症。
症状体现为:当一个陌生人朝我走来时,我会期待着能像剧中人物一样,在他们的脑袋旁看到一个虚拟的圆圈,以及圆圈旁边的那个五分制的分数。这个分数能综合体现过往所有与他有过交集的人对他的评价好坏。
这个分数可不简单,它将人群精细地分为不同的等级,一切资源都将围绕着这个分数进行分配。
你很有钱,想搬到一个高档小区生活,对不起,在把分数提高到4.5分以前,你没有买房的资格;
剧中的女主人公的分数曾一度急转直下,跌破两分大关。她去租车行租车,只能租到最廉价、接近报废的车;车在半路抛锚后,她在路边伸出大拇指想要搭车,却没有人愿意为跌破两分的她做片刻的停留……
正因此,包括女主人公在内的几乎所有人,都异常渴望分数的提高——就像在现实世界里人人苦求的财富自由一样。
女主人公会精心编辑发布到社交网络上的内容,她可以为一张照片得到高分而忘乎所以,却很快忘却了照片中的咖啡其实苦涩难饮的现实;她不停地刷新社交网络的朋友动态,只为他人也能时刻关注自己,并留下一个五分的评价;与朋友会面时,她的每一句话都带着谄媚与迎合,得到的答复也自然大抵言不由衷。
每个人仿佛都成了分数的傀儡,成了他人提分的工具,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蹩脚演员。
这当然是一个虚构的世界,就像我在开头说到的,它延续了《黑镜》一贯的将某一社会现象极端化演绎的风格。
但现实世界大有向其看齐的迹象——一个个外卖小哥为了一次差评跪地求饶、一名名滴滴司机为了一个好评忍气吞声……在某些行业,真的存在一个分数,被刻在被评价者的脑袋旁边,决定着他们的命运。只不过囿于技术,还不不至于明目张胆地直接附着在肉身旁边罢了。
不光这些特定行业的人,每个用过微信、脸书的人都曾或多或少地体验过这种来自社交软件的压力。
这就是《黑镜》除了好看以外最不简单的地方——它像一把手术刀,用戏剧性的故事,精准地指出了现实的荒谬之处。让所有人,在观看影片的过程中不禁心跳加速、脊背发凉,发出“对对对,这就是我的生活啊。“的赞叹;也让所有人,在影片结束后陷入沉思,得出“不不不,现实还不至于那么糟啦。”的判断。
而在屏幕熄灭后的下一秒,人们掏出手机,写下或长或短的观影体悟,发表在朋友圈、微博、豆瓣、甚至是微信公众号上面。然后开始焦急地等待着第一个点赞者的到来……
-End-
题图摄影:Pixel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