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校工作几年来,每一年我都要听到各级领导呼喊这样的口号:今年要狠抓教学质量,因为没有教学质量,一个学校就无法生存。有人说的更形象,教学质量就是学校的生命线。
我曾不只一次的反思,到底什么是教学质量?我百思不得其解,后来我发现领导们所说的教学质量其实非常简单,那就是所谓教学成绩(或者可以说是学生的各门学科的考试成绩),一个学校的教学成绩(学生的考试成绩)就是一个学校的教学质量。
明白了这一点之后,我就发现这个世界上冠冕堂皇的东西太多,如果教学质量就是教学成绩(学生的考试成绩)这么简单,那么教育这件事真是太好做了,几乎人人都能胜任,可不幸的是,教育这种培养人的活动真的没有那么简单。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地方,更是培养人的地方。如果忽略了活生生的学生个体的生命,所谓的教学质量就是一个伪命题。
学校是应该是育人的场所,而不是传递知识的工厂。一个人生命的质量的提高不仅仅靠在学校中学到的那些知识,更重要的是他在学校生活中养成的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对知识的那份渴求和热爱。什么是真正的教学质量,从教育的终极意义上说:真正的教学质量就是发现人、培养人、成就人。
一个孩子来到了学校里,他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他对学校生活充满了向往,他对几千年来的人类文明充满了渴求,他想通过学校认识世界,认识人类,认识他自己。学校的任务就是引导一个孩子在学习人类文化知识的同时,认识自己,从而确定他在这个世界上生存的意义,让一个学生离开学校以后,依然保有对知识和智力劳动的热情和习惯。真正的教学质量一定是要提升学生对生命和知识的认知,而不是简单的考试成绩。
可是,现在的学校(尤其是中小学)教给学生的是什么呢?学校用所谓的教学质量(学生的考试成绩)来简单的给一个学生贴上好学生或者差学生的标签,这种评价方式把一小部分人培养成考试机器的同时也把一小部分人培养成了游手好闲的人,同时还让一部分学生对学校深恶痛绝,对书本深恶痛绝,对阅读深恶痛绝,甚至一切的智力活动深恶痛绝。这样造成的后果就是,很多人一旦离开了学校,永远也不会再与书本结缘,而一个人一旦不在阅读,他的精神性的也就停止了生长,对一个人来说缺乏精神生活是极其可怕的。正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我在学校里工作了32年之后得出这样的结论:由于学生在上学的年代里智力兴趣很贫乏,所以造成他们在中学毕业后的精神生活的狭窄和内心的空虚,而这些正是青少年当中发生许多不健康现象的最主要的原因。如果学校不善于培养年轻人的理智和情感,不能激发学生去进行自学,那么任何跟酗酒、流氓行为作斗争的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要做到教会学生自学,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要使一个人在上小学和中学的时候就酷爱读书,并且学会在阅读过程中认识自己。如果一个人在中学毕业后要么完全不懂得阅读,要么他阅读的范围只局限于一些低劣的侦探小说,那么他的内心世界就会变得粗鲁,他就会去寻求“感官刺激”,而能找到这种东西的地方,是会把一切人性的东西糟蹋殆尽的。”
正是因为真正的教学质量不仅仅是学生的考试成绩,而是发现人、培养人和成就人,所以提高教学质量就不是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那么简单。基于此,提高教学质量就要在培养人和成就人上下功夫。培养人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共同所用,而且还要配合教育对象的个体特殊性,在教育人的问题上不存在所谓的教学方法和方式适用一切学生的抽象规则。首先需要高水平的专业的老师,这些教师懂得学生的心理,并能走进学生的心灵中去。他们有着精湛的教学和教育技艺,能够成为学生心灵的导师。(可悲的是我们现在的老师水平相差甚远,当然这不是老师自己造成的,是谁造成的你懂的),其次需要自由的教学制度和丰富的学习材料,而不是严格的行政制度的约束和教科书加教辅。
如果这些短时间内都不能实现,一个最好的培养人的办法就是培养学生阅读的热情和习惯,一个爱上阅读的孩子,是坏不到哪里去的。所以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一个人渴望读书,阅读的时刻给他带来欢乐,那么所读的东西就会深印在他的意识里。精神高涨的状态、研读书籍时的喜悦——这些(用形象的话来说)是一个强大的杠杆,用它能够把大块的知识高举起来。在这样的情绪状态中,不随意识记是特别积极的。一个人在中小学年代里读过哪些书,书籍在他的心灵里留下什么痕迹,——这一点决定着人的情感的培养,决定着年轻人对待同年龄的人、对待长者以及对待生活的态度……所谓“生活在书籍的世界里”,这跟认真地、用功地学好功课并不是一回事儿。一个人很可能以优异的成绩从中学毕业,但是却完全不懂得什么是智力生活,完全没有体验过阅读和思考这种人类的巨大喜悦。所谓“生活在书籍的世界里”,这就是追求思想的美,享受文化的财富,使自己变得更加高尚。”
所以,我认为,忽略了人的生命的教学质量(考试成绩)就是一个伪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