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10000小时就能成功吗?

关于10000小时的理论其实我之前也有所耳闻,但也只是耳闻,具体的并不是很了解。听了吴军老师的讲解才知道,原来这个观点是《异类》的作者格拉德威尔在书中的一个观点。简单说来就是任何事想要做好就得花至少10000小时。

图片发自简书App

在《异类》这本书中,作者格拉德威尔主要谈到了智商、10000小时、运气和家庭环境。

譬如智商至少120,虽然很残酷,但是事实。而且在吴军老师看来,能将这事大胆地说出来就是勇敢的表现。因为人可以暂时穿着皇帝的新装麻醉自己,但是对自己不切实际的定位只能害了自己。

再说运气,大凡成功的人都会将自己的成功归结为部分的运气因素。可当他们失败时,则会从自身找原因,而非给自己找各种逃避的借口。这也是成功人士之所以能成功,而普通人却在失败时不停地为其找借口。

家庭和生活环境的影响也很重要。好的环境必须有利于人在身体和心智上成长,能够培养他们对生活积极的态度,激发他们的潜力。但是家庭和生活环境却不是简单地以经济收入和地区发展程度来划分的。

图片发自简书App


吴军老师认为这些条件都很必要,却不充分。而且他认为大多数人对10000小时观点有些错误认知。

但首先值得肯定的是,10000小时是有其存在的必要性的。我理解的就是那种“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的概念。任何事没有量变的积累,绝达不到质变的飞跃。成功更是如此。

关于很多人对10000小时理解误区,吴军老师提出了4个方面:

误区一: 简单工作重复10000小时。

我想这就是赤裸裸的伪工作者的想法。没有任何进步,只是原地重复,即使100000小时,甚至更久也不会有所突破,取得成功的。

误区二: 习惯性失败

有些人一旦失败了,就用“失败乃成功之母”来安慰自己,但却缺乏查找失败原因,总结经验教训的自觉性。说白了,习惯性失败也只是在做重复性的无用功。

误区三: 林黛玉式的困境

吴军老师提出的这个观点让我觉得眼前一亮。在我看来,所谓林黛玉式困境有点像“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感觉,就是只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耕耘,不问时世。虽然深耕,但范围却越来越窄,最终将自己困于其中。

图片发自简书App

误区四:狗熊掰棒子

10000小时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不是一个不断重复性的开始结束的过程。我觉得吴军老师打了个最好的比方,那就是中医和西医的区别。他说今天几乎任何一个三甲医院的主治医师,水平一定比 50 年前所谓的名医高很多。但是,今天没有哪个中医敢讲自己比 500 年前的名医水平高。

或许只有跳出这些误区,我们才能对10000小时理论有正确的认识,坚定不移地实施,最终成长一位专家。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