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的时候就已经接触了《牛奶可乐经济学》这本书的个概念,但是,我不算一个好学生,所以一直紧紧压在脑海的底部。
上次因为蔡叔的书单里面有这样一本书,又重新勾起了我读这本书的欲望,所以毫不犹豫的花钱买下。经济学在我的概念里面,一直都是比较高大上的类目。虽然,大学我的专业上也涉及到过简单的宏观、微观经济学,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也跟这个有所牵连。
但是,对于经济学一直处于懵懂的状态,就好像经济学就是生硬的理论,公式模型,只有境界学家搞得才叫做经济学,那么经济学家搞得到底是什么?不知道。
读完牛奶可乐这本书,最大的感触就是,原来任何一种跟经济有关的事物都是经济学。所谓的关联,延伸一下也可以理解为,只要跟我们人有关的基本上都能与经济挂上钩,细细想想没有什么不对,经济就是人与人之间联系的产物。
比如:生活中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事情,为什么牛奶的盒子是方的,而可乐却要用瓶子来装。为什么股票分析师很少推荐卖掉哪家的股票?为什么男女初婚年龄延后了?等等。这些看似普通的再普通不过的现象,其实蕴含着深一层的经济学原理。
比如:牛奶一般一次是喝不完的,放在冰箱里面盒子比罐子更能节省空间。而可乐呢?可乐作为饮料,这种瓶状拿起来方便,手感也更好。现在社会结婚对于经济实体的要求越来越高,之前高中毕业都能找到一份好的工作,现在却不可以了。所以,晚婚实际上也是机会成本的一种体现。
之前做股票经纪人的时候,无论什么情况下大家都是在长多。我们可以从这样的角度来考虑。假如有5名不同的分析师负责盯同一支股票,每个人都希望对股价做出正确预测,同时还能跟被评估公司(老板的客户或潜在客户)搞好关系。
这种情况下,他们各自都会想参考其他4名分析师的决策,他们明白,其实几乎所有分析师都会稍稍偏向买进,因为在概率平分的前提下,拍受评估公司的马屁总比结梁子要好,退一步来讲,如果大家都推荐买入,最后股价跌了,那客户也没什么好埋怨的,毕竟大家都认为“好”。
反过来说,如果你推荐卖出,而其他4人推荐买入,万一真的涨了,那么你就是“三重输家”,不仅推荐错误,对比其他人还显得水平特别低,同时得罪了东家的潜在客户。(以上来自蔡叔)这样解释起来,就比较合理了,但是同样的我们也发现分析师给出的推荐,并没有什么有效作用。
读完这本书之后,我对经济学现象有了更深一层次的认识。我们中国自身的具象思维,与西方的抽象思维、逻辑思维是有一定的差距的。所以,从最简单的经济学故事入手,慢慢的树立经济学意识,强加思考,才能有更大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