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圣先师孔子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就谆谆告诫世人:“学而时习之,不亦乐呼?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孔子这些话的意思即“学了以后能够不断地复习和练习,不是件高兴的事么?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与我一起探讨学问,不也是快乐的事情么?虽然人家对我不了解(乃至误解),我也不怨不恨(坦然面对)这不是君子应当乐在其中的事么?”
至圣先师孔子的教导,在当今诸般学说齐出,资讯繁杂的网络社会,更加具有教育意义。
大家知道学习是一个耗精费气用神的事情。
大家更是知道脑力劳动者比体力劳动者更加辛苦。
这是为什么?
体力劳动发力点在我们的腰部,只需要大脑给予简单的指令即可。且一旦身体承受不了,便可立马放下休息,待到歇息片刻,又可投入工作……
脑力劳动者则不然,他们的发力点在脑部,而脑髓来源肾精的化炁上行供应脑细胞的活力,并且脑力劳动者一旦投入某项重要工作,想要立即停止下来是件极困难的事情。可谓朝思梦想,耗精伤神。
另外,古之文人学者所研习的,从幼儿开始即学习与道和理相关的知识,所读的《四书五经》都是圣贤经典。因此长期熏修,即便未窥其奥,也在耳濡目染中受益终生。
今天科学昌明,予人以更多方便与快捷资讯,人们的学习环境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无论如何变化都是道的自然运用与化现,学习古之圣贤先哲们教导,更显急切与必需。
有关【学】什么?怎么学?的探索,真人养真子的观点可以借鉴。
前辈说这个【学】呀,是学习如何走适合道的路啊!
圣人的经典及贤人们所传授的道理,他们给人们所指导引领的【道】,路不但平坦而且走的是捷径
待到后邪教大兴,他们的言论与行为,真的符合圣贤的经典与承传么?如果有不相符合的,就应称为歪理邪说。
对于学道的人,只要收得身心牢固即可。凡是舍身心而在别处下功夫者,就不是正确的修道之路。
学道不是说了便过去,也不是知道就可以了。必须实实在在的向自己心中,将一切物质诸欲,清扫得干干净净,自然便符合道了。
学道的志气,是越贫穷越坚定,越老迈越壮盛!
如果被客气的人情世故所缠缚;被外在物质引诱所夺志。
这个过失不在客气与物质上,那是因为志没有立定所犯的的病,只能谴责自己志气不立!
如此反复寻觅思考,就一定会见到自己失志的根本原因,从而痛下决心改过。就像抽骨换髓、涤肠洗胃,脱胎换骨似的换了一个人。犹如用已死的心修炼上一番,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功!
圣人的心,与凡人是相同的,为什么却能够清静如常呢?
没有其它原因,只是由于他们看得见真相,并且修养达到如如不动之定境的缘故。
惟有窥破真相,则一切幻境不能使其迷惑;
惟有修养达至定境,则一切精美的物质不能使之动摇夺志。
耳朵听到、眼睛看见的,譬如饮食,每天都要吃喝,每天又要将吃喝的东西消化排泄掉。如果消化排泄不尽,滞留在腹中,时间长了会聚结而成为疾病。
白鬓老人说:
世间学道者多如牛毛,大多不是为名就是求利。
名利之外,像上述那样好学,那样用功践行的有几人?
因此吕(洞宾)祖说:“远在天涯的地方就听说人们在寻找我(寻求解脱之道),可是走遍天涯却没有见到那寻找我的人。”
这话说得实在是对呀!
觉明居士:
学者为何目标晰,适道之路返家亲;
圣经贤传捷径指,循序渐进引道清;
世间万物皆有理,唯学践行方晓颀;
真知灼见圣贤教,求道君子返视遵;
虽云至易还至简,日常生活自然经;
日月光华旦复聚,亦如新陈代谢馨;
博学笃志勿懈怠,切问近思悟道昕;
至简大道却甚难,贵在持恒抗扰歆;
名闻利养障学志,称讥毁颂陷苦辛;
贫坚老壮志愈立,脱胎换骨安道芯;
若然已死心向道,元神处事妙合真;
身心具一万物理,道高德重神鬼钦。
无戒21天写作训练营 第二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