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我们很多人从未认真思考过“学习”这件事。本文试图从“何为学习”、“常见误区”、“如何学习”三个方面来进一步理清有关学习的一些问题。
一、何为学习?
学习应该保持谦卑;
重复是主要途径;
学与习不能分离;
关键在产生联接;
不断注入增量改变存量;
只有实现了较为持久的改变才算有效学习。
以上结论主要依据以下内容(可看可不看):
(一)从汉字字义角度理解
学:繁体字表示屋子里一个“子”,表示小孩是学习主体。可是如今知识这么多,我们每个人都像“小孩”那样无知,所以可说谁都是主体。
习:繁体字是羽下面一个日,表示鸟儿在阳光里不断扇动翅膀。可见有重复之意。
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孔子的意思是,学了新东西再不断地重复,多好啊!可见,学侧重于思考和接纳,习要的是行动和贯通。
(二)从现代教育层面理解
学习是指学习者因实践经验而引起的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的比较持久的变化。由此可得几个要点:
1.个体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或内隐或外显);
2.变化相对持久;
3.变化因经验的获得而产生;
4.是对具体场景的适应。
主要有两大流派:
行为主义: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强化与反应之间的习惯性联接。
建构主义:以旧知识建构新信息,以新信息改造旧经验。
二、常见误区
(一)知识都是可表达的
在朱锡庆的《知识笔记》里有一个重要的原创观点:“知识是活动的副产品。大量的知识,都是无法用文字的形式表达和传递的。人们习得这种知识的唯一办法就是参与相应活动。”
这句话对我影响很大。也就是说,知识这个东西,能够用文字、语言甚至图像保存和传递的仅是冰山一角,大量的冰山下的知识(经验知识),仅仅靠读书、写作、深度思考哪怕把脑袋抠破也无法掌握(除非以写作为生),因为这种专门的求知活动无法获取经验知识。
所以,读过一万遍《战争论》,能把《孙子兵法》倒背如流,很可能还不如一个老兵;让贝索斯、扎克伯格、马斯克这些商业奇才亲自辅导我十年,极可能还不如楼下水果店老板娘理解怎么赚钱……
这个道理好像很简单,不就是“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也没有吗?”。
不!
这个道理很多人没理解透彻,所以那么多人会学用脱节,因为我们看得见的冰山和看不见的冰山底部不是分离的,而是一体的。什么叫知行合一?就是先求知(以非经验知识为主),再去干(用实践检验和修正非经验知识形成自己的经验知识),如此形成的经验知识才是真知,才真正知道下步该怎么干,至少要这么一个回合以后,才能勉强算是知行合一!
再举个例子,如今那么多的人生管理、时间管理、工作管理、任务管理方法,为什么学了那么多还是然并卵?因为你仅仅学到了很多的“非经验知识”——别人的知识,你或许也用了,但不是在用中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修正这个“非经验知识”,把它转化成自己的“经验知识”,所以,觉察到没有用,迅速放弃,然后又去找新的“非经验知识”,这就是一个恶性循环!
(二)看书……就是学习
省略号的意思是“包括做笔记、写作、演讲……等等”,只有把知识转化为能力,也就是说干成了一件事才算是有效的学习,不成事,都不能称为学到位了。
(三)学霸的捷径我也行
我也曾经,去练习一目十行的速读法,企图架构起所谓的自己的知识体系,后来发现,这全部都是求知上的急功近利,欲速则不达。就拿知识体系这个东西来说,起初困惑,后来释然,因为我发现希望快速找到并建立一个合适完备的知识体系根本不可能,因为每个大牛、学霸的知识体系并不能搬用到自己身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知识体系。
最好的办法就是,借鉴一下别人的体系,随便搞一个自己的概略知识模型——就像学物理就把三大定律放那,然后不断地吸纳、更新、调整、重构、升级,个人知识体系就像人在不断地画一个开放的扩大的圆,越来越大,内容越来越多……如此庞杂,能融会贯通吗?能,因为一段时间后,尽管面上知识会有很剧烈的更迭,但你会发现有些东西足以一直作为整个知识体系的核心部件,比如:复利效应、批判性思维、概率论、目标导向……
总之,知识体系绝非一日之功,也绝非想象中那么难!但,真的没有捷径。
三、如何学习?
如今最突出的问题是什么?需要学习的太多,时间却太少。那么,学习的焦点在于学习效率,而不是读了多少、写了多少……那仅用于吹牛逼,不适合解难题。
(一)死磕经典
读十本畅销书、看一百篇公众号推文,不如啃一本经典书。因为,经典作品知识的源头,所有的畅销书、推文都是从经典延伸拓展而来,如果打定主意要进入某个学科,就要去啃这个领域的经典。比如心理学的书籍那么多,不妨先集中精力攻读迈尔斯的《社会心理学》或津巴多的《普通心理学》;又如讲习惯的书特别多,与其朝三暮四涉猎若干,不如强力研读《习惯的力量》。
(二)学习结合
学习!学与习相连才是完整的学习。我们都知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但这还不够。既要学与思结合,更要学与习结合。所以,完整的链条是学、思、习,“学”是输入知识,“思”是处理知识,“习”是践行知识,如此,才算是知行合一。由此我们还可以得到,最好的学习是结合当下的需求去学,因为能够实现知识的快速运用。比如,得到app新上的专栏“薛兆丰的北大经济学课”,有的人就通过预习他的《经济学通识》,尔后去专栏留言和讨论,再运用到生活和工作中去解决一些决策难题,这就算是很好的学习。
(三)两个技巧
1.费曼技巧
获取新知后,用自己的话转述,确保能让一个不熟悉该知识的人听懂,针对转述中的卡顿和对方的疑问,再次修正自己的话,直到任何一个不熟悉该知识的人都能轻松听明白。
2.旁通技巧
这个词是我自己想的,不一定科学。就是每一个知识其实都对应一个特殊的场景,但有的知识却是适用于多个场景,所以,每接受一个新知识,都不妨想出一到三个同样适用的场景,这既可以固化知识,也可以为下次遇到不同场景迅速调用该知识而打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