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居易白
01
我现在还记得,我的大学老师常说一句话:“听话知远近,见面识高低。”
我起初有些不理解,“见面识高低见面”,见面能知道一个人厉害与否,这不是废话吗?“听话知远近”这个则太抽象了。
后来老师举了个例子,我就懂了。
提起不同的地方,对那里的人第一印象自然也有所不同,例如提到东北,大家肯定是觉得性格豪爽,提到上海,大家肯定会觉得是斤斤计较。
当然这些第一印象存在着一些偏见,但似乎也并不是一点也没有道理。
02
我大学是在内蒙上的,于是我就有许多机会和蒙古族姑娘接触,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有两个蒙族姑娘,她们因为军训要求宿舍整齐,于是把从自己带的床放在我们这里。
起初她们觉得有些不好意思,于是给我们送了一次酸奶,第一次我们收下了,没想到,没过多久,她们又送来了香蕉,我们推脱着,第二次可是不能再要了。
那几个姑娘我们好说歹说非要给我们买,最后还说这是他们的民族习惯。
扪心自问,如果你是那个蒙族姑娘,买一次就够了,还会买第二次吗?即使第二次买了,她们不要,会不会就拿回去了呢?
我们都被蒙族姑娘打动了。
我发现不只是她们,我遇到的那么多蒙族姑娘,都是一样的单纯,起码没有那么多心眼。
后来偶然听人讲蒙族习俗,我才发现原来如此。
蒙族人生活在牧区,生活在大草原上,草原上自然是人烟稀少,人要是多了,羊吃啥,羊都被人吃了。
所以这种条件下,蒙族的父母还会告诉孩子说:“别和那些坏孩子玩,和孩子玩的时候要小心……吗?”
本来就没几个人玩啊,这样挑三拣四的,更没人了。
所以草原上的常态,往往是今天两人见了面了一架,明天甚至不用到明天,当天下午,两人就好了,也是,不和好,那你跟谁玩儿啊!
所以,那些单纯没有心眼的人,一般是住在人少的地方,本来就没几个人,要那么多心眼给谁使啊!
03
人们常说和上海了打交道麻烦,看见晚上不早了,想让你回去,他不直说,反而问:“几点啦?”“你这个手表真好看啊!”
当然这是个笑话,但上海人多,俗话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人多了,一些小摩擦,鸡毛蒜皮的事情肯定是少不了的。
所以说,人的思维与讲话一定是受生活环境影响的。
所以看见一个人时,可以先进行一个人物定位,然后根据定位,再进行高效沟通。
04
人们常说交流是门艺术,而在职场里面,有效的沟通显得更为重要。
我们可以从一个最简单的问题出发。
我们日常见面时总免不了要问候,我们传统会这样问的:
“你吃了吗?”
“吃了。”
“那咱们出去散步。”
或者
“没吃。”
“那咱们出去吃饭吧!”
无论那个人回答的是什么,都能得出一个具体的答案,而不像问:“你去哪玩儿”。
他说去某个地方玩,这样还有疑问,和谁一起去,去那个地方具体哪里?
如果得出的是一个模棱两可的答案,这就不会是一个高效的沟通。
可能这个案例还有些不是清楚,我们看下一个案例。
05
上课时,老师问:“大家听懂了吗?”
通常总能听见:“懂了。”
会的人说懂了,不会的人不吭气,这样也不是有效沟通。
那大家应该怎么做呢?
很简单,可以让学生们举手,听声音可能会出错,可看,这个是能看清楚的。
有的学生们不搭理老师,但这时,老师已经履行了告知义务,再之后的事情就是学生自己的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