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拆就拆,哪怕是最高最粗火箭。
当地时间即美中时间4月12日深夜,一直处在星舰基地建造区高塔里的BN1,突然进入时光倒流状态,开启拆除模式。
高达70米的第一款原型超重型火箭,在高塔顶部桥式起重机缓缓吊运下,正式被一分为二,就像《信条》里的时间逆行,回放到今年3月18日BN1组装合体之前的分体状态。
●好好的BN1为啥说拆就拆?之前不是说要进行地面测试吗?
之前的确这样子计划的,只不过计划没有变化快。这其实是在执行「SpaceX首席架构师」马斯克的承诺。
就在3月30日,马斯克发推宣布:「BN1是个制造探路者,完成使命后就会报废。我们从中学到很多(经验和教训),但会把这些优化设计应用到BN2上。」他甚至给出一个极为乐观的预期:「目标是4月底前BN2及发动机有望登上轨道级发射架,如果我们走运的话,甚至有能力入轨。」
显而易见,BN1只是个试验品,甚至可以说是个制造废品。作为外界看客的我们无从得知具体废在哪个环节?不过正因为有前面的废品,才会有接下来的正样。这就是不怕错的马斯克及其神团队,始终保持着连续创业者的锐意进取姿态:注重反馈,适时应变,快速调整,灵活务实。
▲3月18日开始合体堆叠,BN1二合一整合组装。
▲马斯克女友兼孩儿他妈晒出「特权照」:格莱姆斯与BN1合秀。
简单回看一下BN1履历表:
BN1作为第一个超级重型火箭原型机,第一批组件最早从去年9月开始打造,从11月8日开始堆叠钢环,今年3月12日主体移至高塔内组装,不到一周完成甲烷燃料舱堆叠环节。3月18日开始合体堆叠,二合一整合组装。随后马斯克声称,BN1将在SN11高飞后运至发射区进行一系列地面测试,但不会飞行。
随着3月30日SN11发射惨败,导致快速调整任务。新测试目标锁定星舰SN15,而不是超重型BN1。直到4月12日正式被废,BN1走过一段未完之路,从此消失。
●废掉BN1,接下来会有什么新动作?
BN1弃用的不锈钢通用圆筒会改建成GSE油罐?有可能。临近轨道级发射架的地面配套设施区正在加紧兴建GSE油罐区。采用星舰同款不锈钢材料自行设计制造,这不仅为SpaceX节省大笔设备采购成本,也为加快垂直整合配套体系创建一个不错模版。这种推进剂罐直径9米、高27.5米,略高于星舰一半高度。首批正在打造7个油罐:3个用于储存液态甲烷达2200吨、4个用于储存液态氧多达7300吨。
●废掉BN1后,BN系列任务新排列。
移除BN1,高塔又将迎来新主人:BN2。最早开建于今年初的BN2,3月18日BN1合体堆叠时,马斯克宣称BN2将成为第一个真正飞行的超重型火箭。3月31日马斯克突然宣称:「目标是4月底前BN2及发动机有望登上轨道级发射架,如果我们走运的话,甚至有能力入轨。」
解读马斯克这番话,实则是说最快4月底BN2建成、转运至发射架。至于何时发射?没说。具体择机发射。老马所说的「有能力入轨」可不是进行轨道级发射。事实上先期执行的是一系列地面测试(环境压力测试、低温加压测试、推力结构压力测试、静态点火测试),顺利闯关后再执行低空飞。
如果继续有幸存活下来,有可能挑战高空飞。当然只是有可能而已。对于这款前所未见的庞然大物来说,如果一路能够闯到这个地步,就是年度最佳幸运儿。更大可能是变成第一个超重型先烈,成为BN3不会重蹈覆辙的教训。
●BN2的最终命运,直接决定BN3的使命。
也就是说,如果BN2走得远、活得久,BN3就可能走得更远,飞得更高。
3月中旬马斯克爆出猛料:目标是今夏SN20+BN3合演轨道级发射,最早锁定7月1日发射升空。眼下看来更加不可思议+几近疯狂。随着BN1退场,BN2替补而上,可以预料的是,BN3几乎不可能一飞冲天,直奔轨道级发射。更切合实际的是高空飞行,真正轨道级发射还是留给后继者BN+。看看屡败屡战的星舰(只有3台猛禽),便不难想象:试图同时驯服8台甚至28台猛禽这群怪兽有多难!
因为我们无法忽视这当中潜藏着诸多不确定风险:比如超重型推力共振难题,未能如期实现技术突破;超重型火箭着陆难题遭遇更大挑战;星舰再入挑战失败;多台猛禽并行多次点火不够稳定……都会导致各种各样的意外,让我们看不到完整发射过程,甚至是半场。
但不论成败,这都会成为创造历史性事件。我们有幸跟马斯克及其神团队同处一个时代,因为我们正在见证一种奇迹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