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听话,我脑海中的第一个画面是吴宇森版《赤壁》里曹操对小乔说的那声“别闹”。
对,听话,别闹,乖乖的,别折腾,懂事点儿……相似的语言开始在脑海里像膨胀的爆米花,一个个四处飞弹。为什么如此熟悉?那是因为,我曾经就是被这些语言浇灌的、那么一个听话的孩子。
作为孩子,听的最多的话,自然是家长的。放在我身上,就是我妈所说的话。作为一名强势的女性,她取得过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但是作为母亲,强势地让孩子听话,却不能给他们幸福的感觉。她说的话就是“圣旨”,没有任何转圜的余地,孩子也完全无权参与自己的事,如有违背可以预期的即是暴力或言语暴力,至少也是冷暴力。举几个伤害我不那么深例子:比如,从小到大凡出去玩儿必须要写日记,这是出发前她就会再三提醒的,会让我对玩儿这件事的态度瞬间从激情满满变为心事重重;填报志愿必须按照她的想法来,尽管她也只是问了一个同事就匆匆决定了我的专业和学校,只是因为觉得外语无用,便使我与北外失之交臂,从未问过我究竟想要如何选择;甚至这种恶习一直沿袭至今,她仍要染指我最爱的旅游——只能和她一起去。 一切,只是因为“必须”。而“必须”,只是因为那是“她说的话”。
这直接导致的后果应该是反抗,可实际造成的影响却是我总是把错误归因于自己,即使知道可能错在对方,仍要不断自我检讨自己是否做错了什么。小时候的我敢怒不敢言,有了委屈和压力只能自己消化,在幼年时期就体现为了体弱多病和懦弱内向,在青春期自我意识进一步觉醒的时期就体现为了与她的争吵与不断地挑衅,结果自然是我被不断打压。
后来,踏入了社会,开始发现她那套理论越来越不适合社会发展,我却依然习惯于听很多别人的话。比如成功学,比如公司前辈,比如小道消息。再比如,听说考证有用,我这些年考了不下十张证书,却是没有一个自己真心想从事的;听说公众号中不乏诤言金句,我这些年关注了一堆公众号,目前已达关注上限,却不知道哪个对自己真正有用。而且,听了很多话,依然没有达到很好的效果,有时还起了反作用。还有,谁的理论都学,却其实谁的理论也不真信。也许这些都与早年间,我妈让我奉为圭臬的那些话,我其实一点儿都不信。
其实有时跳出自己来看这件事,觉得她很像古时的暴君——只负责价值输出,只要求便于管理,是另一种形式的“愚民政策”。不在乎你的感受是怎样的。她甚至不会在意你的诉求表达,只认为她认为对的你就要去遵守,全不管自己是不是了解到事情的全貌。万一有了不好的结果,她也会辩解为:“当初都是为你好”。她有多少话是我“必须”遵守的?恐怕不一定很多,因为一个人所处的真实世界,本就无法和另一个人强加的“二手经验”划等号,更何况是一个感情细腻、敏感活跃的孩子。听话,你对世界的认知就是碎片化的。每一件事你都按照某人的指令去做,但是你并不能明白他背后的逻辑。遇到事去求助于她的时候,她又会说:”真没主见!“可是,试问从未自己做过决定的孩子,如何相信自己有能力去决定一件事呢?而真正遇到事情无人可问的时候,你让他去问谁呢?
换一种角度看,她的问题也许在于,想用在企业管理上高效却又简单粗暴的“胡萝卜加大棒”来处理家庭内部的关系,把孩子看做自己的附属品,将本应该充满温情的双向沟通,变成了单边施压,不仅让家人隔膜,更导致了我的逆反期持续至今。
但是,细想想,让你听话的人,不一定是想要害你的人。我妈的初衷一定是为我好,而因为成功学或考证而真正成功的人也不在少数,只是让你听信的内容跟“你把生活过成什么样”这件事上并非充分条件。以我妈为例,尽管导向是她想来控制的,可是结果却要你自己承担,一切仍取决于你自己的行为与选择。你的生活过得怎么样,有时跟他们传递给你的思想的关系并不大。有句话怎么说来着,”我知道那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自己的人生“。
真正的快乐,建立在真实的自我感知上,而不是为了“他们说的”而营造的一种快乐的假象。所以,尽管现在身边事业有成的peers与日俱增,我仍不愿自弃初心。当然我非圣贤,心中也会时有微澜,但是因为知晓己之所欲,才能在渐欲迷人眼的“财务自由”、“时间自由”等等各种言论的中间,杀出一条唯余诚信之的“心灵自由”之路——换句话说,按照你的方式,不一定活的有多好;不按你的方式,也许我活得不怎么样,可是我开心。真正人生的起点,就是从我决定,只听我自己的话那一刻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