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夜,北京寒,晚高峰。要打车到一个两公里外的地点,考虑到叫车的困难,故选择了滴滴专车。
十多分钟后,滴滴专车司机抵达,在我坐上车后,司机第一句话就是:
“知道嘛,你们这单把我害惨了。为了送你们这两公里,我可是绕了四五公里啊,一路堵着堵过来的。”
“谢谢师傅,您这是必须接的派单是么?”
“不止是派单,这车就是滴滴公司的车,我们只是作为驾驶员给滴滴打工的。”
随着和专车司机的攀谈,大体上绘制出了这样一幅画面:
- 滴滴公司全北京有2000-3000辆专车,由公司指派接单;对应的出租车全北京有50000辆以上。
- 快车与专车的订单分配,滴滴公司把好单子和坏单子都交给自家的司机,前者有钱赚,后者有口碑。
- 司机师傅为什么不愿意做出租车或快车?出租车司机和快车司机的收入,在有了滴滴之后,也降低到5、6千元,同给滴滴打工收入差不多。
沟通一路,不由得感慨滴滴公司的阳谋:
- 用2、3千辆专车来保证服务体验,足以搅动5-6万辆出租车的市场,让用户打车的时候就想到滴滴。
- 资源的冲击,降低了出租车司机的收入,降低了驾驶员的收入预期(自己开车和给滴滴打车一个样)从而上降低了滴滴公司雇人和运营的成本。
- 把握了用户端,也就把握了流量入口,把运力的调派事实上纳入了滴滴的管理中。挑肥拣瘦的事情能够干的更加不着痕迹。
- 把握用户端的同时也在教育用户,比如专车比出租车贵,高峰时期要加价等行为习惯,从而获取高的利润空间。
所谓阳谋,造势、借势、用势,随势而动,如洪涛决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