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段感情都值得被尊重,每一段开始都值得被珍惜。
今天再阅《朗读者》,心情有点微妙,可能在主流价值观下,每一段感情只有年龄合适,身份合适,门道户对才是值得受人祝福的,而那些偏执的,有年龄差的,同性之间的都是被有色眼镜看待的。
就关于描写忘年恋的,据我所知有两部作品,这两部作品在豆瓣都有着不错的评分。
《朗读者》,豆瓣评分8.6, 与电影相比,我感觉书可能读来更有感觉,因为导演在电影美学设计上,让人会有一种情色欲求的代入感,这种感觉让女主的悲剧色彩更为浓郁,同时也让有心之人沦为话柄。
《洛丽塔》,豆瓣评分8.1,讲述了一段极有争议,甚至三观不正的不伦恋情。中国观众更愿称它为另一个名字:《一树梨花压海棠》。
这在一定程度上致使了人们产生对它的第一个误解。乍一看,这富有诗意的名字极其文艺,但它其实出自苏轼一首嘲笑调侃好友在八十岁迎娶十八岁小妾时所作的诗,「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可以算是那个时代的小黄诗了吧!
两段忘年恋,都是年龄差很大的爱情故事,当然,故事开始再好,也挡不住快速陨灭的事实。相对于《洛丽塔》,我对今天分享的作品感触更深。
《朗读者》中的爱情略显卑微,应该是当你陷入爱情,你会发现,彼此都会以自己为中心,爱情将对方的优点放大,甚至暴露缺点都会感觉是有罪的。15岁的米夏尔和36岁的汉娜,一段突然就开始的爱情,始于爱,终于殇。
汉娜喜欢听读,米夏尔甘愿做一个朗读者,这样的局面很和谐,在恋人面前,自卑无关年龄。
对于大部分女孩来说,可能女性天生在培养的过程中就有一种被动自卑的因子存在,那些从小主动自信的女孩因为家庭里的“富养”,自信是来源于赞美和欣赏。
恋爱中的汉娜,你说她自信吗?答案不言而喻。
米夏尔第一次见到汉娜,用现在的话来说,发现她就是一个“独行侠”,他发现了她的美,而她也第一次被爱,本来爱情就好像就是一瞬间的怦然心动。爱一个人彻骨,会将对方奉若神灵,不忍有一丝懈怠。
当热烈中的汉娜发现自己其实在对方心里没那么重要,依然决然的选择了离开。也许掺杂了玩心的爱情就注定渐行渐远,更何况这还是一段不被任何人承认的忘年恋,又何谈结果,加之只要有一个人动摇,裂缝也会越变越大。
两人后来再见,一个是犯人,一个是听审人,明明知道汉娜的自卑,米夏尔想知道怎么办,问了自己懂哲学的父亲,知道该怎么解决,最后还是选择了沉默,后来汉娜被判终身监禁,在她入狱后的第8年,米夏尔给汉娜再次读起了作品,这一读就是十年。
在汉娜入狱的18年后,终于得到了出狱的机会,期间汉娜为了弥补自己的短板,不停的学习,认字,读书,写信,她像个孩子一样特别希望得到米夏尔的认可或者夸奖,但是一次也没有,好不容易等到了出狱,唯一和她有书信联系的米夏尔是她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但是这跟稻草不过就是昙花一现罢了,汉娜在出狱的前一天,见到了朝思暮想的爱人,从眼神中得到了答案,希望瞬间被湮没,死亡对于她来说就是解脱。
有些人常常会说陷入爱情的人就是傻子,其实又未尝不是,米夏尔以为朗读就是救赎,而汉娜的救赎是认同,她那一份份信件就像是一个拿着奖状的孩子在讨要一份奖励罢了,但是从来都没有,一次也没有回复。
陷入爱情,总有一方低到尘埃里,为爱付出多的一方总是会小心翼翼,你说的她要的多吗?
恋爱中的人尤其女性,本就有着丰富的情感,对于他人来说也许只是一时的冲动,但是女性会为这份爱加注加码。
我们都有自己表达爱的方式,但这种方式,确定是对方想要的吗?强加于人的自以为,不过也就是一场自我感动罢了。救赎不是救赎,爱情也谈不上喜欢,有时候哀默大于心死,放弃也不过一瞬间的事儿。
合上纸页,故事结束,起于爱,恋于读,终于弃。寄托有度,渡己不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