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需谨记的“四尽”
一尽:尽孝 孝,善待父母者。
《说文》 “孝”形成于西周,倡导于孔子与曾子,系统化于《孝经》。“孝”原指尊祖敬宗,在西周宗法制思想的影响下,“孝”被赋予浓厚的宗法色彩,“亲亲”与“尊尊”便是孝的典型特征。春秋时期,孔子用“仁”的思想对“孝”进行了补充和发展,最早提出了“孝”的社会政治意义,倡导“孝慈则忠”的思想,曾子则开创了儒家的孝治派,把仁、义、忠等道德思想统称为孝,并且将忠君与孝道进一步联系起来。
战国时期的《孝经》,则系统阐述了儒家孝道的基本理论,进一步充实了孝道文化的内涵。 对父母要尽孝;人无论贫富贵贱,其身体发肤源之于父母,成长抚育父母含辛茹苦。古人云“百事孝为先”其理由就在于此,舍此何以人为。 孝:其义是对父母尽心奉养并顺从。从会意的角度去理解,“耂”与“子”联合起来表示“放弃耕作,专心侍候老人”。田间耕作是古代一个农业家庭的主要生活来源,但家中老人生病也需要子女花费时间照顾。能够舍弃生业专心侍奉老人就是一种孝。孝不是子女的一种自我牺牲,而应是爱的艺术。作为子女要善待自己的父母。
二尽:尽心 往尽乃心,无康好逸豫,乃其乂民。
《书·康诰》 人生一世,无非是尽心。对自己尽心,对所爱的人尽心,对生活的这块土地尽心。既然尽心了,便无所谓得失,无所谓成败荣辱。很多事情便舍得下,放得开,包括人事的是非恩怨,金钱与感情的纠葛。懂得舍,懂得放,自然春风和煦,月明风清。
三尽:尽诚 诚者自成也。
《礼记·中庸》 其如《礼记》中所讲的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一样,只要虔心诚意,就能产生灵验;只要有坚定的信念,正确的心态,愿望就会实现。 古往今来,东西南北中,工农商学兵,五行八作,三教九流,大凡想干出一番事业的人,都很看重诚信。《三国演义》里的好汉就都是些将信誉看得比生命都重要的人,就凭这信誉二字,人们崇拜关云长,将他当作半个财神,在各个庙堂里供着。 做人要尽诚:人生在世其精力、能力、财力、物力、学识等都有很大的局限性,任何天才贵胄、世外高人都不可能孤立于朋友和他人之外。而与人交往以诚信为本,与朋友交更是要尽心尽诚。
四尽:尽忠 尽己心力
以奉公、任事、对人之美德曰忠 一秉真诚,不被妄侵,事亲接物,了无二心。 祗期尽分,不计人知,如是之人,堪为世仪。 对家国、对人民要尽忠;人生之如世,不可无家无国,更不可生长如真空。其成长中的精神和物质营养都取之于天下家国、芸芸众生。
人生需注意的“四个不可尽” 宋代著名的佛教禅师------佛果圜悟大师,在任舒州太平寺住持时,受其师所传的“法演四戒”,现在看来也就是今人需注意的“四个不可尽”了。
一、不可尽福 福不可受尽;
古人云:“福兮祸所倚,祸兮福所致”,其真正含义就是说:福如果享尽了,则必招其祸。我们从生到死,真正凭自己的智慧、知识、体能、技能而培的福并不多,但从环境中得到的各种恩惠却多不胜数。付出的少,而得到的多,也就是享福的机会多而培福的机会少;即使想帮别人忙,也不一定做得恰当。即使如此,自己依然得到的多,付出的少,所以人不可不惜福,福报不可享尽,务必珍惜。
二、不可尽势 势不可使尽;
势,权势也。「势」即「势力」。我小时候学过太极拳、少林拳,老师教我们出手、出拳、出招要蓄势而发,发招之后不要把力用尽、把势使完,否则没有后退余地。手肘尤其不能打直,否则破绽被人看到,非败不可。因此要守势,出招时要留下两三分,随时可收招,又可出新招,这才灵活。常听人说「竭泽而渔」,把池塘的水全部弄尽,把鱼全部捞光,以后再也没有鱼了。 我们要蓄势,但势最好不用;非用不可时也不要用尽。
三、不可尽话 话不可说尽;言多必有失。
留点余地,才可能从容转身,话不可说绝,事不可做尽。 拒绝时别忘给人留个台阶,内心多一分爱,生活就会多一分惊喜,凡事只达七八分处才有佳趣产生。 嘴茬子厉害,未必是好事,黑就是黑,白就是白,硬辩只会让人看不起你。留起一些话,是一种策略,也是一种境界。 仰头的庄稼穗必小,做人不能太狂傲,任何时候都不可锋芒太露。 骄傲跌在门坎,谦虚走遍天下,和字值千金,狂傲丢性命,甭把自己看成柱石,休将他人比作茅草。 坏话说尽了,其害则不言而喻,而尽爱听人说坏话的人,就更不会有了。
四、不可尽行 规矩不可行尽;
行规蹈矩固然是为人之根本,但是只讲规矩而缺乏灵活,则又不失为死搬硬套的教条主义,社会和事业又何以求得发展。 只有在行规蹈矩的原则下又不乏灵活变通,才是行事为人的科学观点。即使当今,也正因为如此,才有了“摸着石头过河”“探索中前进”和“科学发展观”等伟大而精辟的论断。 后来,明代文学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中写道: “势不可使尽,福不可享尽,便宜不可占尽,聪明不可用尽。”这几句道破了人生交际处世的真谛,成为一直流传下来的俗语。
作者——周勇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