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小悠最近有点累,她的女儿快上小学了,但还不确定学校在哪。
一.
为了方便孩子上学,小悠早就买下了一套学区房,小区有配建小学,按惯例可以直接入学。
但今年开始,北京的入学政策忽然有了大变动。从以前的一对一,变成了划片派位。
也就是说,一个片区内有若干学校,而孩子们要用电脑随机派位的方式,才能确定能上哪个。
小悠非常担心被分配的学校离家很远,或者更糟的「生源很普通」。
精心购置的学区房,一下子失去了意义。
我的另一个朋友也面临同样的困扰,抗争良久后,他选择了退一步海阔天空。
随时准备举家返乡,让孩子走爸爸走过的路。
托了家乡的福,这位朋友老家在浙江的一个富庶城市,当地优质学校不少,而自己的工作也比较自由。
在哪儿都能赚大钱。
这条路,小悠却无法效仿,她和丈夫的家乡,教育资源都一般,“好多年了,一个清华北大的学生都没有”。
回老家,被她第一个果断否决。
二.
除了电脑派位、回原籍上学,小悠还盘算过好几个出路——
比如,在北京上私立学校,一路送出国。
北京的国际小学一年学费大概10万起步,如果是出名的学校——比如咪蒙的儿子上的那家,学费至少30万。
这个钱对身为中产的小悠来说,还负担得起,但让她真正担忧的,是背后的隐性成本。
“各种社交、贵族运动、夏令营...如果不想让孩子有阶级落差,这些花销一个都不能少...家长还要有钱有闲、陪孩子一起游学...”
如果孩子长大前,自己的收入就到天花板了怎么办?如果用钱也弥合不了她与同学的落差,又怎么办?
小悠承认,作为母亲,她无法不敏感过头。
三.
小悠还考虑过在天津落户、让女儿去那边考学。
这几年,在北京的中产小夫妻中,慢慢流行起天津落户来,为的就是给孩子腾挪出一个高考的名额。
天津升学率挺高的,好的大学也不少。而离北京近,是它最大的优势。
小悠曾重点考虑过天津,但调研了很久之后,她还是放弃了。
“能上的学校,和回老家上学差不多;好的学校,想入学又真的太难了,学区房都四五万了”
优质的教育资源永远是有限的,争抢永远激烈,北京如此,天津也一样。
四.
排除了一个又一个选项后,小悠又把希望放在了泰国。
我之前讲过一位读者的故事,她的儿子遭遇了校园暴力,转而去了清迈上学,点击这里可以回顾一下。
小悠的一个朋友也恰好在那边陪读,并给了她很好的反馈。
小悠心动了。
她盘算着,再赚几年钱,等女儿长大一些、也许可以去那边读高中、借着跳板读国外的名校。
这条路,无疑也要冒极大的风险,泰国的教育资源会好过北京?那边生活能习惯?是否孩子之间也有阶级落差?
为了孩子放弃工作陪读,又要下多大的决心?
小悠还没能彻底说服自己,但她觉得,给自己多一个希望,总是没错的。
当然,她盘算再多,还是要看孩子自己的意愿,也许女儿将来不愿离开。
女儿认为 ,自己就是北京人,她有与生俱来的归属感。
五.
年轻时我以为,生养孩子最难的部分,在于孕育、分娩、与抚养婴儿。
随着身边人都逐渐开始抚育小朋友,她们跟我说——生下来是最容易的,花销也是最少的,真正难的是“养大成人”。
在北京这样竞争极激烈的地方,谁都难免为教育焦虑,但焦虑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小悠告诉我,与自己对战良久后,她反而坦然了——
作为一个外地人、普通家庭出身、在北京有富足安稳的生活,她给女儿的,已经是非常高的起点了。
不能指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下一代的人生,就突然来一个光速跃迁。
与其说教育不公,不如说自己是在跟自己较劲儿。能力与欲望永远是无法匹配的,不断的迎战焦虑,才有一直在进步的踏实感;
但懂得适时的和解,家庭的幸福才能得到保障。
当然重要的——
要多赚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