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宝塘,这条流淌着千年商脉与乡愁的河流,始终是我心中魂牵梦萦的故土。历时近一年,101篇船歌终成卷册,既是我对这片土地的倾诉,亦是对通元文化根脉的追溯与致敬。
船歌创作始于对招宝塘历史脉络的梳理。从宋元商舟南下的漕运盛景,到明清乡民北上闯荡的执着,再到现代六平申线航道的繁忙,招宝塘始终是通元人血脉中流动的基因。
在通元西市,通元环桥见证着“商舟贩皆经之”的往昔;六里山下,朱元璋放牛的传说与秦始皇的剑池,交织成渔樵耕读的传奇。这些散落在河岸、山峦、茶馆里的碎片化记忆,最终化作船歌中“长河汩汩水融融”“沈家桥北寻五娘”的生动意象。
创作过程中,我试图以诗为舟,载读者穿梭于招宝塘的四季时序与市井烟火。春天“耥螺蛳”的农事图景,夏日“蛙声依然”的田园天籁,秋夜“听涛数浪”的渔家闲趣,腊月“几颗芽豆”的早市喧嚣,皆是对乡土生活本真的捕捉。而“里洪港的菜花鲈”“秦溪的朱顶虾”等物产记载,更延续着《澉水志》等古籍的博物传统。
然而,船歌的旋律中亦夹杂着时光的喟叹。衣云渡桥的隐现、六里山的变迁,提醒着我们古迹旧物和山川形胜的消逝。好在桥头茶馆的茶香未散,街市早烧店的酒味犹存,这些文化基因的存续,让招宝塘的故事得以在新时代续写。
《招宝塘船歌》的创作,本非为博取声名,而是以笔为棹,为渐行渐远的乡愁留影。愿这些质朴的诗句,能成为通元文化传承的渡船,载着后来人溯流而上,重识“商舟鱼贯乘月出”的诗意与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