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就是清明节,作为从西周时起老祖宗留下来的祭祀习俗,尤其是户县北乡的程式、忌讳,是很有必要告诉人们的,也许将来就是一个非遗活动项目。
过去,清明节上坟祭祖,那是男人的事,同宗本家中有召集人,男丁们聚集在一起,提上担笼里边是烧纸、麻刀纸、蜡烛、香和黄表纸等,祭祀的供品一般都是平时吃不上的麦面蒸馍,大户人家偶尔也许带的还有烧酒、麻饼、干果等。
如同秦腔戏曲《放饭》里赵锦棠唱的“修坟祭奠”一样,清明节是主要的修坟时候,那农家的主要农具铁锨就必须扛在肩头,引着过了十二岁后的男孩子们一起去坟地。
到了坟地,大人们开始清除坟上的刺荆,同时给孩子们说坟里的人是祖宗辈分称呼,以及生前的置家之道、功名业绩、甚或逸闻趣事,等等。
坟墓两边的树木一般是很少修剪的,除了万不得已外,都是让它自由生长。
除刺荆的过程,也是查看坟墓有没有鼠洞、塌陷的问题,如同检查阳间屋舍的破损一样。这就涉及到取土、添土修补的问题。
记得幼年时跟着老人去上坟,听大人说:让谁去把先生问一下,看看今年取土的方位。于是就有机灵活泛点的长辈急忙跑去问老先生。据说那老先生查一本老黄历后说:“太岁头不能上动土”、坟头和脚底下(祭奠堂前)不能动土、五黄位和三煞位也不能动土,今年根据你家的祖坟来说,最后在西南位动土,利于催文曲星,后辈将来出文官。
于是按照老先生的提示,年长的尊者指挥拿铁锨的大人:在那扎一铁锨土,拍成末子,然后端上土,轻轻地撒在坟墓有凹陷的地方,再在刚才取土的附近扎一铁锨土,如此操作,等坟两侧看着平整了,添土就结束。这也叫传坟,或者是圆坟。
然后就是准备祭奠,拿上一张烧纸,用一捧土压在坟头,以示有后人来扫墓祭奠,老人说,那就是后继有人的意思。
接着,就是在坟前祭奠堂里燃上两根蜡烛,过了三年的是红蜡烛,否则还是白蜡烛;接下来献摆上供物供品;然后由最亲近的人点燃沟通信息的三支香,肃然持香作揖,再分中、左、右插到堂前土中。
接下来,自然连贯地伸出一根手指,从堂前的左边去在地上画一个圈,把一张点燃的烧纸放在圈内,然后慢慢地添上烧纸,其他男丁此刻都不在高声闲聊了,肃穆的气氛让孩子们感觉有点怕。等烧纸、麻刀纸、黄表化为灰烬了以后,众人一起面向坟冢方向作揖、下跪、三叩首,再作揖。
礼成后,便是年长的尊者给大家分供品,一般都是先给孩子们。
清明上坟,一般都是先去辈分低的坟墓,最后到最高辈分的坟前,其预意就是一起守孝道,所有的同宗最后汇聚成与列祖列宗在一起的子孙兴旺格局。
慎终追远乃遗风,尽忠守孝本义务。愿华夏文明瑰宝源远流长,人丁兴旺,国富民强。
带着年少时上坟祭祖的回味,浓郁的家乡情由然而起,天明后回家去,找那郿坞岭上人烟味。
【后记】
2020年的清明节,是在新冠肺炎疫情没有宣布结束的特殊时期过的,如同火神山和雷神山一样的隐喻,特告诉取土禁忌。
取土禁忌方位:五黄——正东、三煞——正南、太岁——正北、坟头和正前方(墓碑前)。
具体操作可能有与坟头或墓碑前重合的方位,因坟地坐向而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