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7日
7月23日,就是来到昆明的第二天,前往游览石林。被导游牵着鼻子走的历程开始了,怀疑、惶惑,外加一点点好奇。
安排我们上旅游大巴的是一个女导游,看模样不算俊俏不算年轻有那么一点点气质,后来知道她叫苏丹,是我们石林站的导游。
苏丹女士算得是知识丰富,口才超群的,据她本人声称是昆明的三十个金牌导游之一,而且有一番足以拍摄电视连续剧的不平凡经历:父亲是上海知青,母亲是傣族人,她该算是孽债的产品。当年知青返城高潮时,她的外婆没有阻拦而是用玉镯子为信物放她父亲归去,而他的父亲感动于她外婆的大义,没有安静地走开而是勇敢地留下来,呵呵,一段佳话呵!至于苏丹本人,她声称自己当了十多年记者,后来不干记者了,原因大家去猜猜,她说自己是长期带国外团,今天带散客团实在是缘分,她还说她不差钱,单胸前那墨玉貔貅就值几千大洋,手上翡翠镯子已经升值达三万大洋。苏女士特能侃,从上车开始一直滔滔不绝侃到石林景区大门,俺也特能听,听得十分认真,不时像当年课堂上接老师下嘴那样回答点简单问题比如云南有多少个少数民族啊三藩之乱啊什么的。不过啊,俺怎么听都觉得她像是在编故事。好啦,既然人家说“观景”不如“听景”,那听听也不妨,怀疑的东东以后慢慢证实,然后就是阅历。
在苏丹女士天南海北的神吹中,我们终于来到了石林。曾经在烟标上看到的景象真实地出现在眼前让我不由自主地激动。我对“远看小石头近看大石头”的说法是早有准备的,但我宁可充满好奇地随了导游游览,毕竟天赋神奇于斯,千奇百怪的石头仿佛诉说着远古的传奇。那些石头静静地兀立,在游人的眼中仿佛都有了生命,代表了不同的形象。空气清新怡人,凉风悠悠,在峰回路转的石林中,人头攒动,不时有惊叹伴随了相机的喀嚓声。在大小石林交汇的空地,彝族同胞载歌载舞,于是好些游客和了节奏踏步,很快就汇成了欢乐的海洋……
忽然发现自己已经法用笔墨描摹那些各具情态的石头,便只好让手中的相机记录下亘古流传的瞬间。
亲近完石林,到了该吃午饭的时间。说实在话,“在家千般好,出门事事难”这话最是适合描述我面对团饭的感慨。素不相识的人围坐一块,像牢笼里放出的犯人一样,在人声鼎沸中风卷残云。餐厅里,身着民族服饰的服务员煽情的宣传XX画家的书画作品,看那些书画全是临摹的,而所谓画家煞有介事在台上泼墨挥毫,然后就有人上去认购,不禁暗自发笑。
接下来便是参观“七彩云南”,这四个字是启功先生的墨宝,其实这地儿就是一个购物场所,分了好几个区,分别卖茶叶、翡翠、咖啡等等。把游览和购物完美结合,这是中国旅游的特色,我等也只得认同。对于苏丹女士在车上的神侃,我是怀着十二分的警惕。事实证明,所有的故事都为了一首主题歌,那就是领着大家到“七彩云南”购物。苏丹同学还是比较规范的,没有强迫的意思,但显示了让你不得不买的神功。给挥弦买了一个玉八卦,老娘买了一饼普洱茶,挥弦娘则看中了一只翡翠镯子,我要了一只貔貅,充分体会了消费的痛并快乐。
傍晚的时候,按照行程,导游把我们六个人送上了去西双版纳的大巴,上车前她拿了一张意见表让我签字,呵呵,例行公事地签上了所有满意,至于真正的感受,还凑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