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在陪在你身边的,才是对你来说最重要的人。
以前一家人在一起,难免有争吵、摩擦,但是在疫情面前,没有工作和交际,一家人反而其乐融融。
老公担起出门采购的重任,老婆义不容辞地相夫教子,研究美食,孩子也乖乖地听从父母的安排,忙于学习和游戏。
律师圈最近流行一个段子:
律师:王先生,关于您和您太太的离婚案,今天法院通知开庭时间推迟了,具体时间要看疫情变化再定。
客户:哦,杨律师,我今天正准备打电话告诉您:我和老婆不打算离婚了,这十几天一直宅在家里,老婆二胎都怀上了,我们很好。顺便问一下,律师费可以退给我吗?
虽然是段子,但细想一下,因为疫情而不得不朝夕相处,的确有利于培养夫妻感情呢!
二、没有牵挂,就没有电话。
有些人虽然不跟我们生活在同一屋檐下,但隔三差五打电话、视频聊天,彼此或问候、或吐槽,这些就是我们在乎或者在乎我们的亲朋。
虽然此时“相见不如怀念”,但“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前几天网络上流行一个问题:“疫情过后,你最想见到谁?”
事实上这是一个伪命题,因为以现在的通讯技术,你相见的任何人理论上天天都能见。
那些在非常时期没有一点音讯的人,是不是可以重新审视一下你们的关系呢?
三、在家里除了追剧,打游戏,还可以看书学习。
因为疫情不能复工,难得有数周的“空窗期”,这段时间正是提升自己的大好时机。
梳理一下自己想学而未学的内容,发现真的太多了,可能一个月都学不完。
难道就此放弃吗?不,胡适先生说: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步有一步的欢喜。
只要将这些学习内容分一下类:哪些是复工后立即能用到的?哪些是需要长期研究,逐渐积累的?哪些是专业上的学习,哪些是出于兴趣的学习?分清轻重缓急,就知道该学哪些内容了。
然后再制定计划,并将次日具体要完成哪些学习写到to do list上面,照着执行就可以了。
学习还需要自律,比如规定自己早睡早起,否则一觉睡到中午,清晨宝贵学习时间就白白浪费了,比如控制自己想刷手机的冲动,想看剧的诱惑。克服了这些惰性,慢慢就会看到学习的效果。
四、不换衣服、不化妆,可以每天为女人节约好多时间和金钱。
不知道你们在家是不是从早到晚睡衣加身,一套加绒棉睡衣穿到自己都看厌了?
我就是这样的,在家里怎么舒服怎么来。
以前搭配衣服时总觉得“衣柜里少一件衣服啦”,“去年的衣服又穿不上了”,“这件衣服这么丑”……种种烦恼,而现在根本不用考虑“明天穿什么”这个问题。
同样,出门前的必做功课~化妆,现在因为不能出门而直接省略。
每天只做简单的清洁和护肤,不仅省时省钱,复工时说不定皮肤还会变好呢!
五、在辅导孩子的学习上,作为家长可以做得更多。
以前我自认为对孩子的学习还算上心,但基本停留在监督、检查孩子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这个层面。
现在孩子在家自学,从收集学习内容——打印学习资料——安排学习计划——检查学习效果四个环节都需要家长操心。
在坚持了十天之后,我深深体会到老师的不易,也看到自己以前在子女教育上的不足。
六、生活中的必须消费,比我想象中的要少得多。
疫情之下,普罗大众除了抢口罩、酒精等防疫物资外,超市里里卖得最快的是米面粮油这些生活必须品。
吃穿住行,吃永远是放在第一位的。
如果想买件衣服、换个手机,一来实体商店不开门营业,二来网购快递停运,客观原因让你无法消费。
其实,这些买不到的东西并不会影响生活,这让我认识到——很多消费是自己想要而不是需要。
经历多次断舍离之后,我更加意识到:非必需消费是另一种浪费。
七、可以随时出门,想到哪里就去哪里的自由,是多么的宝贵。
各地根据疫情程度,不同程度地采取了封路、封村、封城的做法,现在想走出小区都受到物业公司的限制。
我们小区物业给每户业主发一张通行证,原则上每两天每户只能派一个青壮年出去采购,出入时间两个小时之内。
也就是说,普通的三口之家,如果想轮流出去放放风,得六天才能轮到一次机会。
虽然我属于比较能“宅”的那类人,但宅的时间长了我也受不了,还是会怀念以前可以随时出门,想逛哪里逛哪里的自由时光。
八、平时有积攒财富的习惯,才可以做到“家中有粮,心里不慌”。
有个理财小常识:先攒够3~6个月的生活开支,剩下的用来投资。这3~6个月的生活费,在疫情面前开始彰显出它的重要性。
平时花钱大手大脚,甚至透支信用卡的月光族,因为疫情影响复工,暂时没有了收入来源或者收入减少,经济上开始捉襟见肘。
那些需要还车贷、房贷的,如果没有积蓄支撑到疫情解除,恐怕会因未及时还贷,个人信用受到影响。
相反,普通家庭如果有了这3~6个月的生活费,则可以在家安心从2月呆到5月以后,生活基本不受影响。
现在不得不佩服老祖宗的智慧,“家中有粮,心里不慌”说得不无道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