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看史书的过程,对于很多人来说是枯燥乏味的,所谓书中繁复冗长的专业术语,深奥难懂的名人名言,很容易让人失掉继续读下去的耐心。
学生时期的历史,往往来自于课本上短短几页便是几个世纪的粗略描述,以及长者精讲几个片段的零散记忆,最终形成不了成体系的历史观,当所学的东西因为杂乱无章而无法被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去时,便约等于没学。
读史并不有趣,真正有趣的地方在于,当你发现所有的历史都是围绕人这一特殊的灵长类动物展开以后才会慢慢呈现出来。
结合每个人不同的成长环境,在没有充分了解某个人的情况下我们潜意识就已经对其做出了自己的判断,包括人品的好坏、内心的喜欢或是厌恶等等,我们对此做出评判的标准在于其所作所为是否与我们的价值观相符合。
我们成为什么样的人,很大程度上受到先辈已经形成的既定价值观的影响,身为现代人的我们口中所说的话,百分之九十以上与一个世纪以前的人所说的话,在传达的思想内涵上别无二致,根深蒂固的民族精神并不会因为几个新鲜词汇的加入而发生本质上的变化。这也是为什么自文明发展伊始,世界上不同的民族和国家之间就摩擦冲突不断,每个独立的整体都有权认为各自文化的先天优越性,而不愿意对外来的输入作出取舍和让步,战争就是这一现象下最有力的佐证。
我以为,读史和读懂历史最大的区别在于其主观与客观,主观地读史,往往会掺杂个人的感情在其中,以至于无法完全理解历史为何会以此种走向发展;客观地读史,可以看出在不同价值体系中的人,其所作所为的合理性,从而能够预见其后世的言语和举动背后的目的。
读史,是一个让人学会包容的过程。当人可以容纳不同的价值观在体内相互碰撞,却依然能够保持个人信念的相对稳定时,他就已经学会了如何与外界和谐相处了。
不论是人与人之间还是国与国之间,客观的评判标准永远胜过主观上的固步自封,读懂人、读懂历史,就不会对过去感到长久的惋惜,也不会对现实感到莫名的荒唐,更不会对未来感到深深的无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