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嘣棒子花来…嘣棒子花来…”
嘣棒子花(就是做爆米花)的人在村子里一吆喝,嘴馋的孩子就开始催着大人了,还会蹦跳着去告诉小伙伴们这头条好消息了“嘣棒子花的来了”,然后用家里的搪瓷大缸子舀上一大缸子棒子,带上五分钱和盛棒子花的袋子就去嘣棒子花的那里排队了,不一会一大群孩子会拉着大人,有的大人会端着簸干净了的盛玉米的簸箕纷至沓来,围着呼呼啦啦的大风箱,炉火红红的火苗呲着圆咕隆咚的黑漆漆的圆锅的肚皮,做爆米花的人也是黑漆漆的脸,笑呵呵的露出一排大白牙,拉风箱的手不紧不慢的,摇圆锅的手也是不急不躁,如果摇圆锅的手慢下来的时候,小孩子的心也提到了嗓子眼上,如果拉风箱的手停下换上其他家伙,右手再紧摇几下,这就是要开始爆锅的节奏了…小孩子们会呼啦啦一下全跑开,躲远远地,捂住耳朵看,所有眼睛全部集中到那爆米花的锅上。“嘭”地一下,雾气还没散尽,孩子们就又呼啦啦一下围过来了,争先恐后捡拾地上散落的爆米花…嘣棒子花的人会用他专用的带框袋子把棒子花收集起来倒在人家准备好的袋子里,嘣完了自家的棒子花的孩子会抓上两把一边吃着,一边雄赳赳气昂昂的背起盛着刚出锅的爆米花的袋子,才不管其他小伙伴满是艳羡的目光呢……
那时候,棒子花不仅仅是孩子们喜欢的香甜零食,有时候也是招待宾朋的稀罕物,好多人会在春季之前专门多加工几锅凉透了拿塑料袋包起来,来了客人或春季拜年时就可以派上用场了,加工时还会叮嘱嘣棒子花的人多放几片糖精片,那样吃起来会更香甜…
那时候物资相对匮乏,棒子(玉米)是一年四季的主食,面做的馒头也是掺了棒子面或豆子的,只有家里来了客人或过节时偶尔吃到水饺,孩子们更吃不得现在的小零食,所以在内心深处总觉得棒子花是棒子最美味的存在形式,也是童年难得的“奢侈品”。
那场景时时浮现:期待中,久违的一声爆响后,一阵雾气与香气四散开来,一群孩子围拢上去,捡起的是惊喜,咀嚼的是快乐,回味的是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