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县名师工作室的安排下,周末我们听了西南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杨晓钰教授关于《基于语篇分析视角的完形填空训练策略及案例分析》的讲座。
刚开始,杨教授帮我们回顾了之前两次讲座的重点内容,尤其是阅读教学中的读与整合课堂教学的逆向设计中的重点内容。帮我们复现了Listening、Viewing、Reading、Thinking、Connecting、Reflecting几种学习方法。
引导我们反思:We teach who we are?Who we are how we teach?杨教授认真的帮我们分析考试和课标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醒我们去思考我们如何去教书?教学、学生与考试间的关系是什么?杨教授重点指出教师的教学方法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方法,我们教师要用自身的发展来促进学生发展,使教师发展和学生成绩得到双赢。
讲座一共包括四大块内容:
1、与完形填空相关的概念
2、完形填空与语篇的关系
3、完形填空案例分析与实践
4、完形填空题型训练建议
杨教授在开始讲座前先提出了四个问题让我们思考:
1.学生完形填空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是什么?
2.教师完形填空的训练方式有哪些?
3.这些训练方式是否有效?
4.如何结合阅读教学更有效的进行完形填空训练?
讲座中最重要的内容就是如何去正确描述学习目标?Aim、Goal、Objective之间有何区别?即Aim指的是确定初三最后目标,Goal是每个月的目标,Objective每一次的目标。它具有导学、导教、导评的作用。
听了讲座我更清晰的意识到:教师的教育理念是最为核心的,只要一个人的观念变了,他就什么都可以做。并且学生才是学习行为的主体,学生行为的动作要具有可观测性。杨教授指出老师的工作就是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不是老师代替他们成长,而是要告诉他们自己可以独立的学习,帮助他们对自己的学习负责任,能帮助他们做到自己的最好。激发他们对学习的热爱与追求。我们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如果发现存在的问题,要反思存在问题的根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且要意识到所有的教学设计都是基于问题出发。在对完形填空题型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问题大多表现在:缺乏对文章与偏框架和当然在学习过程中逻辑的理解,缺乏在具体的语境中词义的辨析能力,缺乏词汇和短语搭配的积累和运用,对语言的理解能力不够,逻辑分析能力不够,学习目标、教学目标、表现目标,学生能不能很好的去完成,当然我们教师也有问题如缺乏完形过程指导;缺乏有目的的训练;缺乏及时反馈和训练;缺乏三年顶层目标设计;缺少学习策略和能力培养;缺乏语篇意识的培养;重机械训练而轻思维发展。所以杨教授建议我们:应注意训练学生的语篇意识和逻辑思维能力,使思维可视化。加强能力指导,培养学生通过上下文阅读理解语法构成。梳理框架结构,用形式组织器或思维导图再次理解段落之间的关系,用网状图思考语言特征以及与文本的关系,帮学生建立自信。
总之,从教多年也听过许多讲座,但杨教授的讲座让我收获最多。我深知所有的这些收获都需要通过实践去加以证明,所以Take action才是我最终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