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很多人将其定义为表演课,但一名教师,尤其青年教师,这又是一道必须迈过去的坎儿。我想,任何事物,将其绝对化,都会出现各种弊端,但公开课能一直延续,更作为青年教师的成长必经之路,固然有它存在的意义。因此,我更愿把它看作,努力追求的理想课堂。在追求的同时,一边自我成长,一边用理想的教学照进现实的课堂。
公开课前
上公开课,首先是选课。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课堂把控、个人喜爱等选定篇目,接下来挑战第一关——备课。熟读文本,搜罗、查询各种文本解读、各种教学设计,在此基础上根据学情确定教学目标。围绕目标,搭建教学环节框架,细化教学环节,着力思考如何落实教学环节,使用何种教学手段、方法。最后形成自己的教学设计,写成详案。
疫情间,学校领导已提前叫我准备,还叮嘱我多看名师实录,在找不到自己的教学风格前,多模仿,动作、声音、语气的抑扬顿挫,都可借鉴,甚至于观察细节,看如何师生互动。先后看了林莘、吉春亚、王菘舟、于永正、窦桂梅的课,一面感慨名师不愧为名师,一面深知腹中空空,实属难以把控课堂。疫情的阻挡,久离课堂,看了名师实录,有点急于模仿,甚至有点飘飘然,在尚未足够备学生的情况下做出了一份教学设计。
公开课后
所有不基于课堂的教学设计,无外乎“纸上谈兵”。40分钟,本设想以群文阅读的思路开展,两首古诗——《石灰吟》《竹石》,第一首《石灰吟》细讲,提炼方法;第二首《竹石》迁移方法,自主学习。待第一次磨课,发现第一首细讲时间都尚未充足。修改,删去第二首,精化第一首。以朗读为重点,通过读把握石灰品质,补充诗人生平简介,了解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通过引入画画的概念,鉴赏托物言志的好处(难点)。结合当前疫情,让学生树立志向,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此前认为,结合当前我校农村小学六年级学生水平,上述教学设计,层次感清晰,目标清晰。诚如俗话,“理想总是饱满,现实总是骨感。”
生成性的课堂,是基于教师的引导,在师与生的交流、对话中形成。教师需要具备:一是心中有数,把握选定文本、课堂内容、课堂目标,二是教师课堂的实时调度,良好的心理素质。
我心中已知理想的高度,但惭愧于现实中能力的薄弱。本已认为文本把握足够,备课时,也查阅大量《石灰吟》解读资料,但却犯了知识性错误,忽略“吟”是一种文体,同时出现笔顺颠倒等细节错误。文本重心把握不准确,《石灰吟》,本该用“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粉骨随身”铺垫出“出深山”“若等闲”“浑不怕”,通过朗读,感知石灰不畏生死、坚贞不屈的特点,但却忽略了后者。从石灰到诗人,基于学生对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已有一定的了解情况下,应该一步到位,区分好借物喻人和托物言志的写法不同,还是应该补充诗人资料,以展开对话的方式慢慢过渡,了解托物言志,我有些困惑。
农村学生,大多数同学比较拘谨。在引导朗读时,我情感充沛地范读,学生感觉新奇,可能觉得还比较夸张,个别学生嬉笑。此时,该如何展现教师的教学机智?同时,学生平日朗读训练不多,课堂中理解诗歌时需融入感情的朗读,单独指导,学生无法达到理想的水平,如何传递诗歌中的美感,该如何解决?又该如何根据学情设计落实教学?也正因学生朗读达不到理想的点,但通过朗读感受石灰的特点又是本课重点,导致时间把控不足,课堂超时。
本课设计鉴赏托物言志的好处是难点。我已知农村学生学情能力尚未达到,或许自己对这个点的鉴赏能力也达不到高水平。备课时,我通过翻阅有关托物言志的相关学术论文,提炼出其好处是“化抽象为具体,使其寓言更加深刻。托物言志为一种意境,古人就喜欢这种含蓄、委婉地感觉。”但落实到课堂,或许我的问题太大,尽管我已引入以“温暖”为主题画画的概念,课文《想别人想不到的》中画师对于小徒弟画骆驼的肯定,这两点做铺垫,再过渡到诗中的托物言志的相似之处,但效果并不理想。我想,这也是我以后对于诗歌教学引导的突破点:怎样将诗歌晦涩难懂的意境,用学生能接受的方式,充满趣味性地懂得。
上公开课,考验的不仅仅是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更是课堂实时调度的能力。师生互动如何更加亲切自然,在学生面临学习任务有困难的情况下,如何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师生交流时,教师个别语言细节的恰当。当课堂中出现一些细节的意外,教师如何应对自如,不因自我的紧张影响课堂节奏?教师教学姿态的端庄、大方,板书设计的恰当,都是我接下来需要突破的点。
将军不打没有把握的仗。或许我对这次公开课的准备不够充分,本想借视频补充学生不了解的事物,但因视频不好找,反而画蛇添足,没达到理想效果。
上一次公开课,又算是一次刻骨苦铭心的经历。前期的备课、磨课,中期课堂呈现,最后的课后反思。过程辛苦、劳累,但所谓的成长,或许正是在一次次历练、反思中的沉淀,作为下次拔节的生长点。上好公开课的路,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