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旗山下来的水,不但清澈,而且好喝,一些东关大桥以南的村民,不是就近到河里挑水喝,而是多走一段路,到旌旗河来挑水喝。这是延续了上千年的事实(现在有人化验过,水质比商店里卖的瓶装水还要好)。至今旌旗山下还有几处山泉仍在潺潺流水,不过流不到我们学校这里了。刚刚从山间石头缝里流出来,就被当地村民垄断了。一些人就是靠接这些山泉水到城里卖水赚钱。其中有一个人每周到海都校园家属区送一次山泉水,20斤左右的一塑料桶水要卖6元钱。
教书先生、富家弟子和穷人家的孩子在这里大聚会,至少产生了以下好处:一是通过比赛促进了师生的学习。二是有利于师生相互沟通交流、取长补短。三是这种学习讨论方法,活跃了教学气氛,提高了教学效果。四是有利于发现和培养人才。自古老师都是爱才的,在这种环境下,一些上不起学的穷人家的孩子跟着比划说唱,显露头角,被教书先生看中后,老师们会千方百计地教育培养他们,家长可以不用花钱,或者用一把鸡蛋、一瓢小米来换取教书先生对孩子的教育和指导,这就加大了穷人家孩子成才的可能性。这里也因此成了发现人才的摇篮之地,成为培养人才的大课堂。
这样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极大地促进了人才的培养。莱阳的一些历史名人就是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进士列队”成为当时莱阳的一道靓丽风景。据说,山东省巡抚主考举人时,考试前一天都是按照县排队,点名验证后,才允许查看考场。巡抚每次主考,其他县参加考试的人数一般只有几人,而莱阳县一般都是几十人。考中举人,进京参加进士殿试的人数也是如此。连续多年,一直如此,所以“举人成片,进士列队”就成了莱阳县的专有形容词或代名词,一提到“进士列队”大家就知道是莱阳。
大明朝莱阳出进士多,不仅仅是传说,而且得到了现在一些历史研究的证实。据山东省史志办公室王耀生先生研究统计:明代全国共录取进士24687人,山东占到1630人,在全国名列第五,在长江以北诸省中名列第一。在山东的1630名进士中,莱阳有122人,占7.48%。其它县,好的有三五十人,不足20人的县有31个。据说明清莱阳县的举人上千人,秀才更是不计其数。在莱阳知名的8大历史名人中,明代就占了5位。这都是当时凤凰台与子墨河助学成才真实情况的反应和写照。至今莱阳民间还流传着山东巡抚考察莱阳进士多的一些故事。
据说,某一年山东巡抚来到莱阳,考察完莱阳县办学堂等情况之后,问莱阳县令“莱阳还有什么地方好玩?”莱阳县令说“莱阳八大景大人前几次来都看了,今天我带你到凤凰台看看吧。”并向巡抚简要介绍了凤凰台“一台秀才一山果,一河学子一溪墨”的情况。
山东巡抚一登上凤凰台,就被这“一台秀才一山果”的环境和氛围所吸引,连声叫好,赞不绝口,还亲自参加和体验了一把凤凰台上秀才们的弹琴对诗活动。在凤凰台上,山东巡抚认识了很多莱阳秀才,包括前面提到的那位知名的风水先生。玩得高兴,巡抚还邀请部分知名秀才到县衙一起吃饭,要犒劳犒劳大家。
傍晚下山来到河边,还亲眼目睹了学子们逐个下河冲砚洗笔形成的“一河学子一溪墨”的奇观景象。晚宴期间,喝得高兴,自然少不了对诗、弹唱,真是官民一家,其乐融融。莱阳县令知道巡抚写的一手好,趁机提出要巡抚为莱阳留下一幅墨宝。巡抚欣然答应,提笔写下了八个大字——子墨成河,进士列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