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阅读能力较差或者智力不足的人,往往会认为他们无法理解的新事物就是错误的,所以他们永远是被收割的韭菜。
早晨起床体重86.3KG,晚饭后87.8KG,目标87.2KG,步行8900步,未达标。
今天又有一个朋友质疑我的方法,正巧不巧今天我还第一次失败了,这是不是意味着我的方法是无效的呢?我认为不是这样的,正如伟大的成功往往伴随着无数的失败一样。我打算在在第九天再重新补充说明一下我这个方法建立的基石。一个是能量守恒,一个是过程管理。两者相辅相成
为什么这个方法我敢夸下海口,说你只要坚持就能降低或者提升体重呢?就是依靠着两大基石推导得出。设想小明按照这个方法坚持了10天,他的晚饭后体重比起第一天少了1KG,那么这一公斤去哪了?可能是吃饭少了,但是正常人一顿饭量不大可能吃一公斤,但是并不排除这个可能。也可能是脱水或其他原因。但是不得不承认的一点是,确实少了一公斤(对此有疑问的朋友建议离开)。那么我就要为这少了的一公斤找到合理去处。
为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提到另一块基石,过程管理。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常是以目标为导向的,比如我要考入985大学,比如我要减肥20斤。举一个大家都懂的例子,小明在某地想考某大学。那么他要做到的是考680分,并且这年的一本分数线不怎么提升。然后小明是个聪明人,他就按照目标管理来拆分自己的目标,把大目标变成小目标。假设他现在200分,离高考还有2年,他就会说我每次考试提高30分,总共16次考试,正好!我们知道这是不可行的。假设他再聪明点,他就说我每科要提高XX分。再聪明点呢,他就会说,我要掌握什么什么知识点。再聪明点就会想到要会做什么练习题。但是这样的目标真的有用吗?有可操作性吗?
我认为是没用的。因为人的一天状态起伏不定,周期再放大点这次考试状态好下次状态不好。那么我没达到那个小目标呢?我努力没用?退一步讲,我达到了呢?那会不会是因为题目正对我枪口?老师阅卷松?完全不具有操作性!
真正好的方法就是过程管理。不要管什么那次那次考多少,有个大致的概念,知道自己要去哪,有多难足够了,最重要的是把每一步都走好。接着上面的例子,小明应该做的是,针对自己做一个规划大体要学哪些补那些,然后把精力放在每一天的工作上。有效的过程管理应该这么做。以周为一个单位,安排六门科目进去,根据自己情况哪个哪个学多少小时,然后均匀的分配到每一天。如周一学习两小时数学,学够了时间,用足了精力就好。不必说非要解出什么题,做几套什么卷子。就这样,按照时间表,学习再学习,沉浸其中。然后一周下来,看看自己学了什么,那些时间做得好,那些时间做的不好,是不是上午学数学效果比下午要好,语文的成语能不能课间背,如此。这才是进步之道。
要知道人脑是非常复杂的,学习不是线性的,甚至身体的改变也是非线性的。所以妄图用结果管理的人,碰到的最大的问题就是——自我怀疑与否定。
回到正题,为什么小明这一公斤就是体重减少了呢?因为他这一公斤不是1KG而是10*0.1KG。每天减0.1KG就像是小明在学习时候用足的时间。不可否认,可能第一天减少了50G脂肪与50G水,第二天减少了150G脂肪但多吃了50G饭。但是,有什么关系呢?身体的起落涨幅由它去,我们只做好我们能做好的,水到而渠成。这个方法用的越久,越能降低身体的起伏涨落,因为这些起伏被平均了,前一个起正好补足了下一个落。我们要做的就是管理好每一天,每一顿。
是不是有点矛盾?一面说身体复杂非线性,一面又线性控制法。其实不矛盾,正因为非线性的,不可预知的东西太多,我们才要去找到那个可以测量的、可以预测的、可以控制的量。
自创面包圈煎蛋法,如有雷同,无所谓。
做了三顿盒饭。今天失败的原因就是,今早体重太低得意忘形。早晨就吃多了,中午照常吃,晚上照常吃还加了一顿。所以说,稳扎稳打,一步一脚印。今天的体重多了0.6KG,但这是浮体重(对应金融浮亏)。明天加加油回到正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