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以赛亚·柏林所说,值得尊敬的知识人是提供理解世界的钥匙的人。格拉德威尔的流行理论,就是一把新钥匙,理解世界的新钥匙
——李翔
流行是如何产生的?
为什么某个产品可以爆红?
为何某一软件可以成为大多数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我们似乎很少思索流行到底是什么,流行又到底因何而起?那些流行似乎是自然而然的东西,既没有源头,亦不可控制。就像病毒,查找源头十分困难,且传播迅速,规模广大。
不过,这仅仅是我们所认为的“流行”。是我们普通人的流行,天才眼中往往有另一个世界。
新闻从业者、专栏作家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就成功地解析了流行。还将解密出的流行秘诀写成了《引爆点》这本书。流行,是有规律的。
在马尔科姆的挖掘下,看似庞大、复杂而不可知的流行在一本书内就被简化成了三个点:
第一,个别人物法则;
第二,附着力因素;
第三,环境威力法则;
作者研究了解了时装流行潮、病毒流行潮、犯罪潮和大量的人际关系传播实验资料才总结出这三条黄金法则。
艾滋病的流行传播就是书中研究的例子之一。艾滋病起先并不没有在世界范围内传播,而是只在美洲小范围内传播。某几个擅长社交的花花公子不小心感染了艾滋病后又大规模性交,那些被感染的性伴侣又去感染其他人,导致艾滋病感染者呈现指数型增长。早期艾滋病传播者之一,盖藤·杜加斯,声称他在整个北美洲有2500个性伴侣。正是这些人使艾滋病无可挽回地流向全世界。
再看看流行,简直是病毒的儿子。
书中提到了一个叫做“暇步士”的皮鞋品牌。暇步士在经历过盛产期后销量逐渐下滑,处于低销量状态,本来生产公司准备停产了,但突然间暇步士引起了一阵连经理都不明所以的流行潮,起死回生。暇步士的复苏其实是少数几个擅长社交的时尚人士无意间发现了它,并把它介绍给朋友。最先暇步士只是从一个区域流行起来,最后竟然风靡全国以至于走入了时装设计师的作品中。
我们所不解的流行居然就是一个好的产品被被几个人宣传给身边的人使用的结果。几个人就可以造就流行大潮,实在令人吃惊。
马尔科姆总结出流行三法则后,最高兴的莫过于商界人员了。有了法则,流行潮就不再如海啸一样宏大而不可预知了,它变成了可控的。
可控,资本就可展现其力量。
抖音是和快手一样的短视频平台,快手的成功证明了短视频产品的可流行性,但问题是快手早已经借助人际间传播在短视频领域占据了半壁江山。产品没问题,短视频也成为了大趋势,怎么和快手平起平坐?只剩下个别人物法则了。
抖音请来了何炅、迪丽热巴这些拥有巨量粉丝的大牌明星做代言,很快打下了短视频平台的另一半江山,和快手成为短视频平台的两大巨头,平起平坐,平分秋色。抖音不止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成为一种流行,还对使用者无形中划分了阶层“我们是明星代言,你们是平民草根”。其实两者本质都一样,资本趁势而为。都是流量贡献者,就不要说什么高贵了。
再提一下流行色。很多人头一次知道流行色是一群人开会决定出来的恨不得惊得头都掉了。原本以为全世界心有灵犀喜爱的颜色居然不是人们自己选的,而是那么一小撮人决定的。自己选择的权利被冒犯被控制当然会感到羞耻和轻微的愤怒。
正如《穿普拉达的女魔头》中所说:
“你觉得你穿的这件衣服是你自己的选择,
以为你的选择是在时尚产业之外,
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
你的衣服实际上就是这间屋子里的人替你选的。”
为什么我们“喜好”的颜色由别人说了算?因为这样大家都有钱可赚。当然,那个“大家”并不包括你——亲爱的消费者。
统一了一年的流行色,设计师就不用再多设计几个花色的款式还要一边担心没有人买。布料商人也可以大批生产或进购某一种颜色的布。而决定我们流行色的那几个少数人则既享受名誉又享受利益。
中文版的前序作者说三法则中“环境威力法则”是极端重要的。我觉得倒不是。是三个法则都是极为重要的。在无论是病毒还是抖音、还是流行色,都是三个法则互相交织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最终引发了大流行。
《引爆点》为资本控制流行提供了启示,但也为我们平凡大众挖掘出了流行的秘密,至少面对它时我们不再手足无措或者顺势接受,说不定身为平凡大众的我们有一天也可以在这本书的启发下有意地去引发一场流行。
马尔科姆为我们打开的是流行视角下的世界。
你看,那月光下奔涌的浪潮,
泛着金钱的光波;
你听,浪潮拍打到岸上,
那是金钱的声音。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流行色
知乎——流行色的发布
电影《穿普拉达的女魔头》
读书资料: 《引爆点》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