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发育史。”
初听朱永新老师说的这句话,我觉得很新鲜。所读过的书对于一个人来说,竟然这么重要?
后来认真细想,这跟作家三毛的想法是一致的:“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
不过,朱永新老师更进一步地指出了读书的意义:你选择什么样的书籍,决定着你的精神发育到了什么层面。
我想起了我的阅读史。
大学阶段的我迷恋青春言情类小说。我阅读了明晓溪、顾漫、饶雪漫、唐七公子、沧月、匪我思存等青春文学作家的大量作品。那时候的我有一颗青春躁动的心。“哪个少男不钟情?哪个少女不怀春?”我渴望一场爱情的洗礼。现实里难以寻觅,我便在书籍里面满足自己的想象。所以,这些婉转悱恻的情爱书籍寄托了我的精神需求,代表了我的精神层面。
初入职场的我毫无经验,面对混乱的班级手足无措。我陷入了迷茫彷徨的低谷期。这期间,我在书籍里逃避现实,走入了三毛的撒哈拉沙漠,跟我幻想里的荷西远走他乡;去到了庆山的清高孤傲大山深处,与世不争,无欲无求。她们的文字所构建的世界让我那一颗受到现实打击的心灵获得了自由和快乐。
随着教育经验的累积,我开始变得不那么怯懦。我慢慢正视现实:这是我一辈子要做的事情,开始做不好是正常的,但我要爬起来,尝试做得好那么一点点。哪怕只是那么一点点。
我告别三毛荷西,离别庆山的大山,从撒哈拉沙漠回来了,从孤寂的大山深处一步一步走回人间。我开始读世界名著,读教育专著。我加入了新网师,拥有了只属于自己的教育书单。这些书籍让我的思想日益变得集中专一,让我朝着做一个奉献自己照亮他人的好老师走去。我觉得我的精神变得更加高尚。
所以,一个人的阅读史,的确是他的精神发育史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