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一暑假毅然决然要待在小组开始,坚持到现在已经有一年多的时间了。终于到了要做选择的地步了,我反而开始犹豫。太多人的不赞同,太多人的满怀期望、对你好,让你瞬间压力倍增,我开始徘徊,开始自我怀疑,我难道真的就错了吗?我想了好久好久,想不清楚。
说到这里真的要感谢小伙伴的文章,我能想清楚多亏了一年前的大家。小组一直有个好习惯,就是坚持写简书,从我们初入小组开始,所有的喜怒哀乐都记录在这里,我翻了好多初入小组大家写的第一篇文章,思路渐渐清晰。我想,我应该是在时间的长河中迷失了自己吧,不然怎么就忘记了初心呢~~还记得刚到小组的无所畏惧,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向着目标前进,那时的自己不论遇到什么问题从没有想过退缩。
现在的自己一直拿着“我可能还是喜欢不上计算机,万一以后就出什么问题了呢,那不是耽误时间,风险太大了”这种思想躲避各种问题。静下心来想一想,不喜欢?这是问题吗?
拿高考毕业生来说吧,当成绩出来之后都要面临选学校选专业的问题,选学校好说,但是专业初步意味着自己以后的人生方向,需要慎之又慎。不过现实的情况是,只有极少数的同学有明确的专业意向,知道自己真正喜欢什么,以后愿意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对绝大数同学来说,自己根本就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专业,也不知道自己适合什么专业。这种情况非常正常,一个人要了解自己本来就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何况一个对社会了解不多的学生。学生最了解的职业就是教师和医生,因此,很多同学在填志愿的时候就会首先排除这两个专业类别。
这种情况很值得我们深思,为什么同学们都不喜欢自己了解的职业呢?我觉得仅仅是因为他们对这两个职业太了解。他们选择其它专业的原因很多时候也只是因为不了解而已,如果了解了估计也不会去选择。
成年人更是普遍是这种现象,一般干什么工作的人就不喜欢什么样的工作,总觉得别人的工作比自己的好,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是人都喜欢新鲜的事物,二是容易看到别人的职业的优点。
从以上种种现象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一个结论,不喜欢是因为了解,喜欢往往是因为不知情而已,因此,大多数人所谓的喜欢是靠不住的。真正成熟的人在遇到暂时无法改变的事情时,他们的做法就是很平静地接受,然后根据事情的发展变化来决定下一步的做法,而不是一味地情绪化的下一个结论。
换一个角度来说,很多时候,当一个人说他不喜欢某一个专业或者工作时,背后的心理原因其实是在为自己的不努力找借口。
其实,我们很多人只是把“不喜欢”作为挡箭牌,因为“不喜欢”,我就可以不好好学习,不好好工作,这样的做法只是在为自己不努力上进寻求心理安慰而已。因为如果没有“不喜欢”这个挡箭牌,自己的内心难以得到平衡。
没有人天生就会喜欢一样东西,很多兴趣都是培养起来的。原清华大学副校长,现任西湖大学校长的施一公,博士毕业的时候还说他对所学的专业没感觉,但他仍然在专业领域取得了世界级的成就。
人生的任何一段经历都会对自己的成长有利,关键看自己怎么去利用。
一个真正聪明的人是在现状暂时无法改变的情况下,不管自己喜欢还是不喜欢,都会把正在进行的学习或者工作做到最好的人。
加油吧!再理由充足的借口也总有无力的一天,我们能做的就是义无反顾,坚持初心走下去。
引用他人的一句话:工作和学习都是道场,我们不是在做具体的事情,不是仅仅在学习眼前的知识,而是在修炼我们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