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一篇文章《土豪700万打赏女主播内幕:再穷也要站到富人圈子里》,感到有些话不吐不快。
文章题目中提到的这个例子没有任何问题,文章的立意、选题都完全立得住,甚至文章的核心观点:“有时候,选择和谁在一起,能够影响一个人的身价和格局。”我也认同。我不认同的是文章带有的误导性,这误导不是作者有意为之,但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部分刚刚踏入社会不久、急于改变自身状况人的判断,让部分人妄图通过认识权贵、投机取巧来赢得成功。
△
咱们先分析一下这篇文章,在开门见山抛出论点后,作者举了题目中提到的这个例子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为了增加自己品牌的曝光率,‘江南如春’在直播平台疯狂给女主播打赏,花了六七百万元,当大家感慨土豪钱多时,这位老板获得了包括参加直播平台的年度盛典等系列机会。在这里,他认识到了商界大佬,拓展了自己的商业圈,也给自己拉到了投资。”
很明显,该位老板能够成功是有前提条件的,那就是他手中有可供投资的项目,并且这个项目前景良好,有赢得投资的硬件条件,参加直播平台年度盛典只是为他提供了一个认识投资人的机会,如果他没有过硬的投资项目,那么即使他再怎么长袖善舞也不会有人投资。要知道投资者对项目会百般挑剔、万般考虑,为了保险不会贸然去投一个不靠谱的项目。换言之,如果不去年度盛典,该老板依旧有可能凭借手中项目拉来投资,只不过可能更为艰辛而已。
文章紧接着抛出第二个分论点“你所在的圈子,常常影响了别人对你的价值判断。”这个论点也没有多大问题,最后文章落点于“圈子用心经营才能长久。”这两个论点使得文章区别于一般的低端幼稚的“鸡汤”文,传达了一种先进入圈子、再努力经营圈子、最终彻底融入圈子的积极态度,我认同这个观点。但我还是感到不舒服,因为题目的后半句“再穷也要站到富人圈子里”带有明显的误导性。
△
咱们再看看文章下的评论:“认识了他们,他们的事迹或者随意地(应为“的”)一句可以让人们醍醐灌顶的话在一定程度上也会改变自己的。”这句评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但事实呢,知道比尔盖茨事迹的不少,但又有几人通过模仿他取得了成功?比尔盖茨、巴菲特讲的话印成书满天飞,得以醍醐灌顶取得成功的又有多少?
有些人误以为自己认识了高阶层的人,自己也就成为了其中一员。殊不知,即便玩得再好,也成不了别人。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我认识的一个人就热衷于在各种场合出现,在他嘴里没有不认识的人,也没有办不了的事。事实上他也确实通过一些人认识了部分“高层”,但受自身条件限制,他与那些人的关系也仅限于“认识”,最多就是点头之交,他有事真要开口,那些“高层”会毫不犹豫地一口拒绝,为什么?这是由交际的本质决定的,交际、交际,交往之后各取所需。你手里没有任何资源,只能求不能给,别人为什么要帮你?
在你双手空空之时,拼命挤进上层圈,过程再艰辛,你感动的也只是自己,这没有任何意义。
同学婚宴上,我就遇到这么一位“能人”。几杯酒之后,他语出惊人,“你们的孩子想上什么学校,提前和我说一声,只要是想上咱市里的学校,无论小学、初中,也就是我一句话的事。”我细细打量眼前这位其貌不扬的年轻人,暗想市教育局的领导都这么年轻?弟弟简单问了几句,见座上有懂行之人,这位“能人”不得不说了软话,“我的话说过头了,还得符合入学条件,否则我帮不上忙。”事实上眼前这位“能人”只不过有一位在市教育局任职的亲戚,他的亲戚能帮他安排孩子上学已是能力的极致,更何况他人?这位先生并无恶意,只不过说了不该说的话。
掌握资源的人格外珍惜手中的资源,能轻易许人的多半是没有资源的边缘人。
△
成功是一步步走出来的。刚刚踏上社会的年轻人,常急于改变眼前的困境,期待着遇到贵人,一夜暴富、飞黄腾达。家境越困难改变现状的愿望就越迫切,这也是现在的传销犯罪向退伍兵、大学生蔓延的主要原因,他们社会经验不足,喜欢读各类励志文章,咪蒙的目标群体就是这类年轻人。
咪蒙一方面劝自己实习生“停课”,另一方面为了自己孩子能上一个好的学校四处求人,知道学习重要性的她为什么会这么分裂?原因就在于她熟知自己目标群体的需求,她的客户多喜欢看“反转”的励志文章,不喜欢循规蹈矩的生活。所以,懂得客户需求的咪蒙对症下药,为目标群体定制“喷香可口”的“心灵鸡汤”,她确实也成功了,篇篇文章阅读过十万。人生是他们的,咪蒙又不需要对别人的人生负责,她需要的只是点击量。
相信看了《土豪700万打赏女主播内幕:再穷也要站到富人圈子里》这篇文章,许多年轻人开始打了鸡血一样往富人圈里钻,他们心里想着我现在穷,进了富人圈子里就可以跟着富人一起发财,但消费水平达不到的他们又怎么会与富人有共同语言?当人们在讨论环球游、高尔夫的时候,出省游就要精打细算、看场电影还要心疼几日的他们能插进话去吗?他们即使钻进了富人圈,也不过是处处讨好别人的边缘者、尴尬人。
圈子不同,不必强融。一个啥也不懂的大老粗强行进入古玩圈,只有上当受骗的份儿,当你手中无任何资源可交换时强行与他人交往,只能换的别人的嘲讽。与其参加一些无效社交,倒不如静下心来好好充实一下自己。
认识了什么人,他们的讲话只能在某一方面“影响”你,对你一生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自己。在此奉劝各位,丢掉手中的“鸡汤”,脚踏实地地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萧红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她的文字天赋、外加刻苦努力,认识鲁迅只不过是让她的成名之路走得更为顺畅而已,认识鲁迅的人多了,但并不是人人都成了萧红。
称呼克林顿为老朋友的芮某某正是前车之鉴,没有能力强行给自己“加戏”,最终只能沦为笑话。
再者,在娱乐圈追星的人那么多,听了自家偶像无数演唱会之后,那些追星者的歌唱能力有了本质的改变?恐怕并没有。
△
本文并不反对跨阶层交往,也不反对想办法认识高层次的人。人活在世,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的过程。认识高层次的人,确实会对一个人的谈吐、见解产生影响,也确实能够带来机遇,但人脉需要通过交换而维持,只有自己的身份、能力可以与交往的人匹配,社交才有意义。
能进入圈子并不难,难就难在如何能真正融进圈子,成为高层次圈子的一员。这就需要年轻人的奋斗、付出。跟着商业巨头出席各种活动的年轻人并不少,对他们而言,在公众场合认识上层人物并非遥不可及,但认识他们只是第一步,要和他们一样真正成为商业巨头,还需要一步步的艰辛付出。
脚踏实地吧,年轻人!未来的路很长,将目光放在脚下,不好高骛远,不人云亦云,一步步向前,一天天积累,只有这样才会走得踏实、长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