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1月23日武汉封城,在这个春天,一种叫新冠病毒的怪物,如幽灵般蔓延这个国家和这片土地。这个不平凡的春天装满了各种各样的情绪,恐慌和安慰,病死和救治,逃离和逆行,懒政和新举,牺牲和互助,至美和极恶,绝望和希望……
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14亿中国人,在无法表达的情绪和两极对立的窥见中,踏上了一场深入内心的集体修行。
2月26日,一个多月过去了。武汉依旧封城,病毒依旧蔓延,传染仍在继续,拐点还未到来……虽然不断有医护人员牺牲,不断有重症患者去世。但更多的是从病毒手中挣脱的人,已经痊愈出院,重获新生。
疫情虽然漫长,但这至暗时刻终将会结束,人间烟火终将会升腾。在这个不同以往的时期,有一组偷拍的读书学习照,让我们看到了灾难中,那些做了最坏打算的人,将会有最好的结果。当别人坐在黑暗中哭泣的时候,他们却悄悄在山顶升起了一团火,照亮了一片天空。
一、第一张照片。这张照片,来自河南省洛宁县上戈镇刘坟村。照片中,是一名14岁的初中生郭翠珠,在昏暗灯光下,坐在楼道里学习的场景。旁边披着夹袄,坐在小板凳上静静看着她的,是她以种地为生的农民父亲。学习的地点,不是父女俩的家,而是村委大院。是因为疫情停课,父女俩在征得村干部同意后,每天晚上来到村委大院蹭网学习。
昏暗的灯光,专注的女孩,沉默的父爱……在寂静孤独的黑夜里,穿越贫穷窘迫和疫情恐慌,燃起一个寒门之家对知识改变命运的渴望。
二、第二张照片。这张照片,来自河南南阳淅川。照片中的男生叫小通,是今年就要参加高考的一名高三的学生,成绩在班里一直稳居前三名。小通的目标是好好复习,争取考上浙江大学。在这样的特殊时期,不能开学,学校用钉钉网给孩子们上课,而小通家没有安装Wifi,但邻居家有。于是小通每天早晨5点半起床晨读,上午8点,他准时搬个小凳子,在家里平房的楼顶,蹭邻居家的网络,只因为这里信号好。
病毒隔离了校园,却隔离不了少年的壮志凌云。
三、第三张照片。这张照片,来自河南省淮阳中学高三班主任于老师的直播。直播中的于老师,因一直担心孩子们的心理和成绩,受疫情影响太大,数次落泪,无法自已:“你们生于2003年的非典,今年高考又碰上新冠肺炎……”
师者父母心。唯有师者,才和父母一样,对孩子们的困境那么关注,对孩子们的前途和未来那么担忧。于老师,别难过,17年一个轮回的劫数,无法压垮这个国家的少年。因为,有您这样的师者,他们终将在爱和守望中长大,在历经人生的种种磨难后,像父辈们一样坚忍不拔。
四、第四张照片。这张照片,来自武汉方舱医院。在压抑而且喧嚣的病房里,安静地捧着书的年轻人叫付先生,他正在专心致志地阅读。这张照片被记者偷拍,从社交网站流传到国外后,被美国学者弗朗西斯科·福山看到后,福山马上认出:付先生读的书,正是他所著的《政治秩序的起源:从前人类时代到法国大革命》。福山说:“他的平静和医院的喧闹,形成了对比,显示了文明的力量。”
这位读书的新冠肺炎确诊者付先生,是年轻一代的佼佼者。他是武汉大学的博士,赴美佛罗里达大学做结构生物学的博士后。因为春节回家过年,不幸和家人一起遭遇新冠病毒,2月5日作为第一批患者转入方舱医院。
面对被确诊为新冠肺炎,有人意志垮掉,在绝望中向病毒屈服;有人自觉倒霉,把怨气发泄到别人身上……但也有人,在最糟糕的状态下,做着最积极的事情。灾难已经发生,过度的忧虑,只会把情况变得更糟。不如,接受最坏的结果,做点有意义的事情。
我们,已经错过了上一个冬天,不该再错过这一个春季。
五、第五张照片。这张照片,同样来自武汉方舱医院,是医院C区的杨一帆。杨一帆是省级示范中学的一名高三学生,他是整个家庭里最小的感染者。他的爸爸被确诊新冠肺炎,因病情严重住进了长航医院重症监护室。他和妈妈住在方舱医院。他在C区,妈妈在A区,母子两人只有早上洗漱和中午晚上吃饭时,才能匆匆见上一面。其余时间,他把功课安排得满满当当的,充分利用每一分每一秒紧张地进行学习备考。当记者采访时,少年坚定地说:“我要利用这有限的时间,进行冲刺,不能掉队。”
疫情终究会结束,高考终究要到来,不管国家出台怎样的政策,认真复习都是最好的对策。人生无常,谁也无法预测意外和明天,哪个会提前到来。但每个人都可以掌控的一件事,是接受现实。因为,这是战胜所有困难的第一步。
如果灾难已成现实,我们必须学会和它共生。然后,努力把不幸撕开一个口子,让阳光和希望照进来,让黑暗和恐惧变萎缩。在逆境中冷静下来,做最坏打算,并敢于行动的人,会找到契机和出口,在灾难过后收获最好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