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乐观的人像太阳,走到哪里,哪里亮;消极的人像月亮,走到哪里,哪里暗。现在父母除了注重孩子的成绩以外,很多人会更关注孩子的情商,和高情商的人在一起,能让人感觉到积极的能量。 黄启团的这本《只因目中无人》,讲解心理学上的一些概念,体会心理学给人带来的改变。
按黄启团自己的话来说,他原先是一个超理智的人,做事做人只讲对错,不讲感情,可是这样的行为方式,并没有给他带来好的生活,相反给他造成了一系列的困惑,因为接触心理学,给他的人生带来了不一样的变化。
黑洞
黄启团在《只因目中无人》提到拥有黑洞特质的人,是永远不会满意别人做的事情。
拥有黑洞特质的人,有两个特点:
一是用是否做好事情衡量一个人的价值。
二是把焦点放在负面的事情上,很容易批评指责别人。
这一幕也许你会很熟悉,你和朋友正讲到神采飞扬的时候,忽然来了谁,大家的谈话就嘎然而止,那这个人,可能就是黑洞。同样的,孩子原本在做着什么事,看到你来了,就把手中的东西藏起来,害怕被你责骂,那在孩子眼中,你可能就是黑洞。如果我们经常采用这样的亲子互动方式,孩子对家长会渐渐关上心门,亲子关系会越来越恶劣,也许孩子会变得反抗、叛逆。
有人无论什么事情,看到的都是不好的、消极的。比如说,面对同样的食物,他看到之后的第一句话是“肯定很难吃”,可是有的人就会说“哇,看起来就很好吃。”曾看过一对情侣,女的看到刚上的菜,出口就是“我不要吃,肯定很难吃。”男的生气地说"你又没有尝过,你怎么知道难吃?"
家长是孩子的榜样,当家长看事情都是负面的时候,渐渐地孩子也会养成这样的思考方式。想孩子拥有快乐的人生,作为家长,自身首先不是黑洞。
限制性信念
《只因目中无人》黄启团分享,限制性信念主要有三种:
无助的人的信念就是:别人做得到,而我却做不到。容易造成无助,小时候可能是父母过于溺爱。曾看过这样一个新闻,一个小孩在夏令营活动中,看到其他孩子吃鸡蛋,他却不吃,老师一问,原来是因为他在家吃的鸡蛋,都是剥好蛋壳的,而学校里的鸡蛋,是需要自己剥蛋壳,这让孩子无从下口。这个孩子在家受宠,什么都被父母包办,这样的孩子长大之后,就很容易有无助的信念。
还有一种很容易造成无助的原因,是父母经常拿别人家的孩子做比较。别人家的孩子永远都是那么优秀的,时间长了,也会让孩子产生无助的感觉。
无望的人觉得任何尝试都是没有可能的。持有无望信念的人,遇到困难时,索性什么都不去尝试。黄启团在《只因目中无人》中分享,小孩子会有这种情况的,大多是因为父母给孩子灌输了太多的“不可能”。比如说孩子和你说他的一些童言,在大人听来,是不可能的,有的家长会鼓励孩子去发挥想象,而有的家长是一口回应“别傻了,那是不可能的。”当孩子的每一次想法都被说”不可能“,渐渐的“不可能”的信念,就会内化成孩子的行为准则,到那时,再去怪孩子消极、不做尝试就放弃,也许就晚了。
卢勤老师在她的书里采访过一个非常优秀的小孩,他说自己的优秀离不开母亲的鼓励,当他有想法的时候,妈妈总是鼓励他去实现。
无价值感会让人感觉很无力。有人追求外在物质,很可能是因为内心的无价值感,想要用所谓的名牌,来证明自己的价值。
曾有新闻报导,一个17岁的少年想要一部新手机,父母没同意,结果,少年负气跳江自杀。这个孩子,就是想要通过手机来证明自己的价值,这就是无价值感的体现。
为人父母,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快乐,我们并不是完美父母,养育过程中一次两次的失误没什么,可是如果是长期的,那就会让孩子形成固定的限制思维。作为家长,能做的,就是在平时的养育过程中,多发现孩子好的一面,多鼓励,给孩子充足的内心养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