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年42岁,如果按阅读来划分, 在此我理解学生时代的各种课本也可以算是我的阅读史的部分。所以这42年我大概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1-12岁。
那是70年底末到80年代末的一段时间。家里贫穷,因为父亲是退役军人,年过高小,在当时已经算是不错的学历了,爸爸写了一手好字,仿的毛体;妈妈是文盲,常常谈起不能上学的遗憾。加重除了几本毛选(因为那时候军人都要看毛选,最后也沦落为装饰和垫桌角)之外没有其他书籍,这个时候我的小学、中学的课本,尤其是语文课本就成为我的主要阅读材料:唐诗、宋词、古文、大家的文章。
现在还能记起拗口的鲁迅的文章,老师要求背其中的段落,搞得我几乎崩溃,因为根本违背人性啊,期间还夹杂着音译的外文和鲁迅先生自己创造的字和句。
中学课本中的《岳阳楼记》,《背影》,《过秦论》都是当时极喜欢的,那时并不能理解过多,但就是喜欢,老师读的时候,我这个偏科生居然被吸引到其中,想来那时候就埋下了今日的因子。我的姐姐是语文课代表,现在还记得姐姐给我读书,我姐姐的声音很好听,读来清脆悦耳,而我竟能听着听着就睡着了,也是无语。
这期间带给我最打快乐的是,团里的新华书店非常小,现在想来大概不超过40个平方,常有些新的书籍,我们买不起,但是不妨碍在书店里看书,店员不赶人的,至今仍然感激新华书店,在那个贫乏的年代起到了普及书籍和文化的作用,给我的少年时代带来很多亮色。记得看的最多的是各种小人书,比如《岳飞全传》、《西游记》、《丁丁历险记》带给我太多欢乐,直到成年我还保存的有部分成套的小人书,后来几经搬家都遗失了,很是遗憾。现在在有些店里还能看到,但已没有了那份感情。
家里亲戚家有一本老版的《西游记》非常吸引我,常常为了去看书而跑到亲戚家住,晚上睡前就提出来要看这本书,偶尔也有扑空的情况,书被借出了,心中失望,溢于言表。但孙悟空、西游的历程精彩纷呈,助我抵抗陌生环境的不适和尴尬。
总的来说这个时期能看的书籍跟当时的物质一样贫乏,物质都是计划经济、凭票供应,而书籍还比不上物质供应,连计划都不能,属于时有时无,要看缘分的。书籍范围也很窄,虽然如此,我小小的心灵还是通过书籍对外部的世界有点点认识,也更加好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