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整个世界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有着丰富、扎实的理论渊源,总结了当时自然科学及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成果,并且在工人运动的革命实践中汲取营养、获得验证,创立了自身的整个哲学体系。作为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理论武器,它为人类社会的历史运动发展指出了方向,揭示了历史进程的必然性趋势。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主要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本文重点论述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分为唯物论、认识论和辩证法三个部分。
唯物论正确的回答了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指出物质的定义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物质先于意识而存在,物质产生意识且决定意识,意识则是人脑的机能,是人脑这一肉体物质器官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其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就像唯物主义哲学家费尔巴哈说的“国王与乞丐想的问题是不一样的”,因为他们所处的现实环境不一样,于是头脑里对现实的反映比如认知、判断乃至思维方式都会存在差异。
唯物论强调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同时,唯物论也认为,人的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包括反映物质时具有目的性、计划性和选择性。意识作为人脑的一种功能,它可以对人体的其他生理活动施加影响、进行调控,但它无法直接作用于外在的客观事物,比如不可能意念移物。
唯物论还指出,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意即运动是物质的一种稳定的、恒常的特征,一种其自身固定的能为人们所感知和把握的属性,物质通过运动变化来维系自身的存在。这里初步显示了唯物论的辩证思想。物质的运动亦总是在一定的时空中进行。然而,运动并非杂乱无章、七零八落,而是有规律可循,表现出规律性。唯物论中的规律是指事物之间客观的、本质的、必然的和稳定的联系,这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提供了可供依循的指针和出发点。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既正确解释了存在的对思维的决定作用,也要求人们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调查研究手段探求事物的规律性,然后根据自身的需要和目的选择合适的手段方法去对现实进行改造。 从而做到驾驭客观事物,实现主观愿望,如恩格斯所说的:“自由不在于想像中脱离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规律并且为一定的目的服务”。
总体看来,唯物论使人们得以首先培养出一种科学严谨的实证精神,即“是就是,不是就不是”,这不是什么简单化,而是强调要按照事物本来的面目去认识它、看待它,而不至于纯粹主观臆断,甚至把自己想出来的东西硬性附加给客观世界。诚如恩格斯所言:“不是说自然界和历史是按照人的观念、原则发展变化的,而是说只有当这些观念、原则只有在符合事实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
在辩证唯物主义中还应该注意的是它的辩证法部分,这里,辩证法又称唯物辩证法,它是关于整个世界的变化发展规律的学说,作为普遍规律而支配着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等领域的演变发展。包括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以及矛盾的观点。它本质上是人的头脑对客观世界运动规律的反映。唯物辩证法深刻阐述道: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是一个过程的集合体,每时每刻,一切事物都处于存在而又消逝的状态,一切事物变化前进的源泉和动力正是它们自身内的根本矛盾。而作为唯物辩证法重要内容的六大范畴即本质与现象、原因和结果、可能与现实、必然和偶然、形式和内容、整体和部分等,则是“普遍联系之网上的纽结”,它们从不同的方面、以范畴的形式揭示了事物的内在联系,并且为人们认识和分析事物的本质规律指出了一系列方法论指导。除此外,人们基于事物的种种客观属性所产生的归纳和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和具体、历史和逻辑这四种认识方法,利于人们透过现象看本质、追寻因果关系、把握和预测事物的趋势以及影响趋势的各种因素和条件。(限于篇幅,对这些方法不予说明。)而贯穿于这一对对范畴中的,就是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因此,对立统一才成为唯物辩证法的核心与灵魂。以上这些是就唯物辩证法本身来说的。
然而,辩证唯物主义中,辩证法以唯物论为基础,唯物论是辩证的唯物论。两者不可分离、缺一不可。例如黑格尔的辩证法体系虽然精致、深邃,但由于建立在空洞虚无的唯心主义基础上,而成了“一次巨大的流产”,而一个唯物主义者如果没有理论思维的话,“就会连两件最简单的事也无法联系起来”。它们的结合要求我们必须在承认现实客观性的基础上去认识事物运动的辩证性质,在充分理解辩证法以后反过来才能对事物有更深刻的把握,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实践。
实践是认识的最终来源,也只有实践才能检验认识的正确与否,就如马克思所说的“人应该到实践中、彼岸中去寻求自己认识的真理性、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离开了实践的认识真理性问题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这就有了认识论的立足之处。
所谓唯物主义认识论主要是指关于人的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的学说,是对人的认识活动之规律的总结,包括认识和实践的关系,认识的定义、主体、客体、来源和目的,实践的定义、制约因素以及人的认识的真理性标准。人在为了满足自身需要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去认识事物,但这些认识由于人类主体的认识能力、实践水平受一定时空和历史条件的制约而凸现片面性、表面性,难免存在谬误和不足。意即由于认识与实践的各方面要素是无限性与有限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因而人的认识总是随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得到修正、补充、深化和发展,每一个阶段有其时代精华,也有精神糟粕,我们不能苛求于前人,正如恩格斯指出的“现实条件发展到什么程度,我们人的思维也就只能认识到什么程度” 。每一个时代所得出的真理既是有限的、相对的,同时又含有绝对真理的因素,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
历史告诉我们,随着人类世世代代的传承和开拓,整个世界由原本的相互孤立转为彼此密切联系,互相的经济文化及技术的交流提高了人类整体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谬误被修正、真理被确立,而在历史洪流不舍昼夜的流逝中,人类又不断地对前人的遗产既克服又保留,于批判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创立新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
人们只有通过一代代大量的实践活动,通过在认识指导下与客体的互动过程,才能积累和掌握充分的经验材料,经过概括总结和加工,才能了解世界的物质性和辩证性,才能发现事物在时空中的永恒与无限,才能总结并且事物的普遍规律为自己开辟道路,逐步从已知走向未知,摆脱必然性的制约和支配,克服自身的自发性和盲目性,提升实践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实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