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暴力
使用暴力的人其实是因为他们内心的宁静遭到了破坏,所以他们才会用暴力的方式维护或寻求心灵的和平。
除了打人、杀人、战争是暴力,还有一种隐蔽的暴力,如自私自利、贪婪、憎恨、偏见、怀疑和敌意等。
暴力的根源在于人们忽视彼此的感受与需要,而将冲突归咎于对方——至少大部分暴力的根源都是如此。
2、关于非暴力
非暴力意味着让爱融入生活。让尊重、理解、欣赏、感激、慈悲和友情,而非自私自利、贪婪、憎恨、偏见、怀疑和敌意,来主导生活。
如果今天的世界是无情的,那是我们的生活方式造成它的无情。我们的转变与世界的状态息息相关。
而改变沟通方式,是自我转变的重要开端。
“非暴力”一词甘地曾用过,是指暴力消退后,自然流露的爱。
3、关于语言
语言,既可以是窗户,也可以是墙。
语言使我们陷入是非之中,它擅长将人分类,把人看作好人或坏人,正常或不正常,负责任或不负责任,聪明或愚蠢,等等。
4、关于非暴力沟通
转变谈话和聆听的方式。不再条件反射式地反应,而是去明了自己的观察、感受和愿望,有意识的使用语言。
我们既诚实、清晰地表达自己,又尊重与倾听他人。
非暴力沟通,不仅是一种“沟通方式”,更是一种持续不断地提醒,使我们专注于更可能满足我们人生追求的方向。
5、异化的沟通方式
许多时候,不是没有爱,而是爱被蒙蔽了。“异化的沟通方式”使爱受到蒙蔽。如,道德评判,进行比较,回避责任(没办法……,不得不……),强人所难,等等。
异化的沟通方式源自等级社会或专制和会,同时也支撑着它们。
人们越习惯于评定是非,他们也就越倾向于追随权威,来获得正确和错误的标准。
6、区分评论与观察
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曾说,“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7、区分感受与想法
表达感受时,示弱有助于解决冲突。
我们的需要和期待,以及对他人言行的看法,导致了我们的感受。通过了解我们的需要、愿望、期待以及想法,我们不再职责他人,而承认我们的感受源于自身。
8、表达需要
对他人的指责、批评、评论以及分析反映了我们的需要和价值观。如果我们通过批评来提出主张,人们的反应常常是申辩或反击。反之,如果直接说出我们的需要,其他人就较有可能作出积极的回应。
9、请求帮助
提出的请求越具体越好。
如果我们只想改变别人,以使他们的行动符合我们的利益,那么非暴力沟通并不是适当的工具。非暴力沟通是用来帮助我们在诚实和倾听的基础上与人联系。
10.用全身心倾听
VV 倾听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当我们在建议、比较、说教、安慰、回忆、否定、同情、询问、辩解或者纠正的时候,离有效的倾听就更加远了。
在倾听他人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之后,我们可以主动表达我们的理解。如果我们已经准备领会了他们的意思,我们的反馈将帮助他们意识到这一点。反之,如果我们的理解还不到位,他们也就有机会来纠正我们。
你越是留意自己内心的声音,就越能够听到别人的声音。(联合国前秘书长汉马斯克德)